分享更多
字体:

围城Google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3 10:43 来源: 《新领军》杂志

  当一个公司大到足够形成多个系统的时候,它的管理就不再是粗放式管理,也不再是普通的公司管理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 文/龙真

  Google在很多创业者眼中正在成为一个“败家子”的角色。Google最近的动作是关掉了Slide,一个它2010年夏天花了1.79亿美金的天价买进的社交游戏公司。这家公司买进来之后Google就一直让它自己独立运营着。按理,Slide应该会发展得非常好,因为Google+2011年夏天早些时候才刚刚推出,它的目标就是要挑战Facebook,而社交游戏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Slide和Google+的关系,则完全可以演变成Zynga和Facebook的关系,Slide甚至具有比Zynga更强大的潜力。但我们听到的却是“Slide被关掉”这一噩耗。

  细加梳理,笔者发现Google越来越像一座围城。被Google收购是很多初创公司的梦想;而被收购的很多公司却又想着摆脱它的魔掌。我们总是看到那些优秀的创始人和他们的公司前仆后继地投入Google的怀抱,又看到他们络绎不绝地离开Google进行二次创业。据统计,在最近的三个季度里,Google已经收购了57家公司,但同时在最近一段时间里也关闭6个业务。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失败率?Google这是怎么了?

  Eric Schmidt任CEO时,就流传着买来的公司“必死无疑”的说法。因为当时Google有个大权在握的运营委员会,所有的事事无巨细都要由它说了算,所以那些本来就不受重视、被收购的细分领域的小公司和原有小部门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那么多大事只有三四个人决策,这些小公司小部门,哪有人花时间和精力来管理他们。再说了,死了个小公司小部门对于Google这头大象来说,就跟被拔去一根汗毛一般无异。

  所以当Larry Page继位时,他干的第一件漂亮事就是干掉了这个“万恶”的运营委员会,转过头来把权力下放,形成了Chrome业务、社交业务、移动业务、YouTube和视频业务、搜索业务、广告业务六大业务单元。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个业务单元更加专注地做好自己的事。这种思路乍听起来是对上面玩法的改进,但执行起来却变得更加糟糕。

  通过这种权力下放,六大核心业务部门都拥有了更大的积极性,在几个核心领域都更加努力求得突破,但对于边缘业务却更加忽视。因为这并不会对整体业绩产生大影响。之前,虽然高层无暇顾及,但终归还算有几个大家长罩着,现在弟兄们分家了,每个人都难免更加功利,家长也不问世事了,这些平日里就苦难重重的小兄弟们就更加困难了。颇为讽刺的是,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恰恰是Android和Youtube这两大业务独立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功后,Page大受鼓舞才决定更加放权。不过,他总结出来的放权和独立运营的成功经验,可不是万事皆准,而问题可能正出在此处。看似公平的外衣下,更涣散了它的资源聚集能力,让弱者更弱,让强者更强。

  Google的这个问题是个结构性问题,也是个效率性问题,还是个经济学问题。当一个公司大到足够形成多个系统的时候,它的管理就不再是粗放式管理,也不再是普通的公司管理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在Google的这个系统里,运营委员会时代类似于典型的凯恩斯主义主导的经济时代,由最高决策机构来干预和调节,这导致的问题其实是违背市场规律以及效率低下。而几大业务中心时代又类似于回归到了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时代,通过毫无干预的措施让其在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站在这个意义上,Google和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没有什么区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