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改革我们必须过大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3 01:16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马光远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关于改革的话题重新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考虑到本次两会是十八大之前本届人大和政协的最后一次会议,代表委员们势必会就中国改革的目标、路径和未来的突破点进行热议,以打破各种阻力和观念的障碍,推动十八大以后真正启动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

  “中等陷阱”或现

  中国的改革走过34年之后,时至今日,怎么改,改什么,谁来改,已不是一个再用“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解决的问题。“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一种具有东方独特的政治智慧的创造,经过30多年改革的洗礼,其在制度层面的边际效应已经消耗殆尽。尽管时下中国改革的主题并未有太大的改变——政治改革停滞不前,社会改革刚刚起步,经济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但在改革的共识和改革可以依赖的主要力量上却迥然于30年前。

  就改革的共识而言,30年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人心思变,人心思改,改革对任何一个团体、任何一个阶层而言,都是“帕累托改进”,但在今天,渐进式改革本身的天然弊端导致利益群体的分化,经济领域的深层改革更多指向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在缺乏一个整体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协调及谈判机制的情况下,既得利益集团成为改革的阻力,而真正希望改革者却鲜有任何参与改革的机会,缺乏改革的话语权和参与权。

  就改革的路径而言,前30年,中国推行的是不同于苏东的渐进式的增量改革,在政治体制和社会改革基本不动的情况下,通过经济领域的放权和培育增量进行改革,这种改革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确保社会不出现大的动荡,但其最大弊端却是改革的不协调,政治改革的落后导致政府权力日益庞大,政府不断侵入社会和市场的边界,经济领域很多深层改革的难以推动,无不和此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今天的改革尽管是在30多年前改革基础上的延续,但很显然,改革如果没有真正的共识,在改革的路径上如果没有大胆的创新,在改革的主导力量上如果没有一支真正能够打破阻力,排除各种干扰的力量,改革很可能就此停滞不前,中国奇迹就此坠落,中国提前进入“中等陷阱”。

  当然,今天推动第二次改革,就国内外的环境而言,仍然处于非常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其一,尽管近年来,改革的很多领域进展并不尽如人意,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倒退,但就国内的主流思潮而言,渴望改革、支持改革仍然是中国当前社会的主基调,否定改革的声音尽管有,但并没有形成市场。也就是说,尽管在如何改革等问题上各界有分歧,但在要不要改这个原则问题上,中国社会有着高度的共识,走回头路在中国没有任何出路。

  其二,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事实上已经培养了足以推动二次改革的中坚力量和社会体系:中国的市场理念深入人心,市场已经成为中国配置资源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中国社会已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的契约社会迈进,任何大政府、强行干预的做法都会引起民众高度的警惕,任何在改革领域的倒退或者走回头路都不得人心,这种意识形态领域潜移默化的变化成为下一步改革最重要的观念基础。

  其三,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在全球公共事务中的举足轻重的大国,国际社会的重大事务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已经很难想象。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必须尊重国际社会公认的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要真正成为国际社会尊重的负责任的大国,必须继续推动改革,继续与国际社会更好地融合。

  重构改革框架

  中国应该抓住全球目前处于洗牌和动荡的机遇期,以一个大国执政党该承担的责任和魄力,以开放的理念和姿态,重新构建中国的改革框架和路径,打破目前改革的僵局,真正启动二次改革的进程。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改革开放才是其真正的核心利益,作为中国的执政党,打破重重阻碍,推动改革进程,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文明和民主,与国际社会高度认同的普世原则接轨是其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其改革的路径必须立足于建立一个能够承担国际责任的得到国际社会尊重的大国为目标,整体设置改革目标和路径,在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和经济改革领域都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在国际社会具有竞争力的文明的政治体制;具有高端产业支撑的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的稳定的社会结构。

  基于此,未来中国改革的具体路径应该为:第一,大力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塑造服务型的政府,改变目前政府权力过大,政府无所不能,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过度的现状。政治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大幅度减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各种审批权力,减少政府的各种经营性投资、政府回归服务和公共事务。

  第二,重启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应该回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在竞争性领域退出的原则。现在,国企到处投资,到处伸手,不仅在垄断领域牟利,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也挤压了民间投资的空间,作为一个特殊主体,其可以优先获得政策资源及其他资源,扰乱了市场经济的平等运行秩序。国有企业应该坚决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这和国企本身是否可以赚钱没关系,而和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推动垄断领域改革,垄断是中国社会一切问题的毒瘤,也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不健康的典型标志之一。应该将反垄断提升至国家战略和改革层面,将反垄断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破除各种垄断,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

  第四,打破收入分配改革的僵局,通过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改革,通过伤筋动骨的税制改革抑制政府收入的过快增长。

  第五,推动户籍改革,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为全面废除户籍制度创造基本的条件,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可以试点提前废除户籍制度,彻底改变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等等。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谁是蓝筹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