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发展实体经济的生力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4 00:0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记者孙智
“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无法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王植时表示,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阶段,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而艰巨,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中国经济的增长才能实现稳中有进。
王植时指出,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经济崛起的内生动力就来源于全民创业热情的释放。彼时,政府官员、国企中高管、民间草根纷纷下海创业,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实体经济的空前繁荣,而近年来,实体经济的“空心化”现象让人不无忧虑,很多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开始退出实体经济领域。离开创业精神的砥砺,自然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因此,在当下积极营造脚踏实地、全民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显得十分必要。
长期在工商联一线工作的王植时经常在各种场合为民营企业的创业环境鼓与呼,他表示,牢牢抓住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着力培育和发展创业主体,就需要继续解放思想,消除各种创业歧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对创业者的支持,做好创业培训,推动全民创业。
王植时强调,对一个新兴经济体而言,英美式的金融发展模式就是前车之鉴。此前温家宝总理在天津考察时就强调,一个国家要应对危机,使自己屹立不倒,必须有发达的实体经济。若回到实体兴业的轨道,就必须降低准入门槛,放宽投资创业限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同时要建立完善创业的空间平台,建立完善创业融资平台和信息平台,健全创业人员合法权益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主体
王植时认为,目前大部分有效供给,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中小企业既是扩大就业的主体,又是扩大内需的生力军,实现未来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工作部署,中小、微型企业是重要力量。
来自全国工商联的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超过900万家,工商户超过3600万户,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2万亿,占全国的58.9%;出口总额超过了5700亿美元,占全国的1/3,而全国66%专利发明、74%以上技术创新、82%以上新产品开发也都来自中小企业。
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通知,决定连续3年,对小微企业免征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基于多年工商联一线工作经验,王植时敏锐地判断,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微型企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重大发展机遇。
王植时认为,中小、微型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是解决就业的主渠道,社会稳定之基和创新创业之源,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事关“十二五”时期就业优先战略、居民收入目标能否实现,是经济转型期国家经济活力的源泉,更是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生力军。
冲破发展樊篱
让更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专注于实业,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以及相应的金融支持,创造财富、吸纳就业、贡献社会,也是各级工商联组织的职责和使命。
王植时认为,“新36条”的贯彻落实,不仅事关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还事关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成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民营资本遭遇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依然存在,因此要抓紧出台贯彻落实“新36条”的配套政策,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实施细则。
与此同时,王植时表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积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就要破除行业壁垒,降低部分行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王植时指出,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银行信贷更多投向大项目和大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凸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就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创业孵化体系、风险投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分配与激励制度等体系制度结构,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与企业构成、需求相适应的融资体系,引导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发展,防范产业空心化、经济泡沫化的潜在风险,不断释放中小企业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