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有共识 方法存分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5 03:29 来源: 深圳商报□ 本报评论员 刘 伟
全国“两会”开幕前夕,一份名为《2030年的中国》的专题报告发布,引起广泛关注。
这份由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报告,主旨在推动中国改革,并非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和必须性,而是强调“怎么做”。其六条结论涉及社会、经济多个层面,其中,强调推进市场化建设,降低垄断企业对市场负面影响的建议,即遇到截然不同的解读。有论者以为此举是给中国经济“下毒”,私有化国有资产的建议,只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也有论者指出,相关建议只是提出国有资产股份制改造,提高其经营效率而已。争议既起,以至于“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成为议论热点之一。
从年初借回顾小平南巡,各界发出改革呼吁以来,应该说,社会各个层面希望改革、倡导改革始终是主流。但是,如何改,特别是如何平稳、渐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存在诸多分歧。从一定意义上看,改革共识在意愿层面已经达成,在方法层面,则存分歧。
上周的一个案例,即可反映改革诉求在具体实施层面的尖锐冲突。上周,上海允许居住三年以上非户籍居民购买二套房政策,再次被“叫停”。去年底至今,先后有北京、上海、杭州、重庆、成都、武汉、合肥、南京、中山、海口等逾18座城市微调了当地的楼市政策,通过土地出让、房源解禁、税费优惠以及购房补贴等方式刺激楼市成交。其中,有5起案例成为中央明确“强按”的对象:佛山明文放松限购当天被叫停,成都暗自放松限购被迫公开澄清,中山限价惹争议,芜湖地产新政“流产”,上海居住证可买二套出台不足两周即被叫停。
针对各地风起云涌的“微调”举动,住建部官员称,中央政府早已明确坚持调控的决心,如果一些地方政府仍不吸取前车之鉴,不排除有关部门再度出台文件,强化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他还强调,中央政府2012年房地产调控基调已经非常明确,“两会”后也不会松动。
一头,是中国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需要对虚高的房价进行严厉打压。一头,是财政收入压力,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产生的强烈“微调”意愿。靠行政打压,行政命令地方政府加快保障房建设和供应等,短期内收效显著,但这一方式如何持续,持续下去如何解决地方财政和事权财权匹配等一系列问题,还远未破题。
显然,各个层面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比如,政府高层多次表示,要指定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上海、重庆等试点房产税也已启动,保障房建设也被提到社会稳定高度。但是,以上海、重庆房产税试点情况看,杯水车薪的收入,无法弥补土地财税的巨大缺口,更不用说全国铺开;存量房所有权居住权复杂性,可能对不同利益阶层带来巨大的冲击。
改革意愿层面的共识,转化为方法层面的共识,更多需要对既成利益结构进行调整,需要部分既得利益方让渡不合理利益。难点恰在于此,牺牲既得利益为人性为体制本性所拒绝所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