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平: 教育资源区域共享有待打破行政限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4 06:4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 姚建莉 北京报道
核心提示:这是长三角面临的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希望长三角两省一市能够在这方面率先作出突破,所以四年前设立了这个定期交流制度。
2009年3月31日,苏浙沪教育行政部门在南京举行第一届“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共同签订“关于建立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机制协议书”,制定定期交流的框架,打破行政分割,推进教育一体化。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告诉本报记者,两省一市通过此平台,已在教师培训上已取得成果,并在推动三地学分互认上选取几所学校部分学生进行试点,有望在接下来几年内扩大范围,并于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
区域联动辐射教育资源
《21世纪》:苏浙沪定期教育交流研讨制度设立的背景是什么?
刘希平:这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长三角教育整体进步比较快,下一步的主要考虑是怎样提升各地的教育水平,特别是参考发达国家,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这是长三角面临的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希望长三角两省一市能够在这方面率先作出突破,所以四年前设立了这个定期交流制度。
《21世纪》:这种定期交流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刘希平:主要是在工作方面进行交流,在资源共享上做些促进,其中参会者包括国家教育部、两省一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专家等。
比如,去年高等教育的主题之一,互派研究生,先是由各地教育部门签订合作框架,把相关的学校一起找来,互相谈,看哪方更有需要,然后签订互换协议,由三方各自落实。
《21世纪》:这种区域联动是否会有资源流动不均衡性?
刘希平:不会,因为现在的教育格局已经形成,而且两省一市的教育体系各有优势。
比如说,浙江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比较不错。而在高等教育方面,上海、江苏的优势比较明显,上海的国家211大学有10所,江苏有11所,而我们浙江省四校合并后只有1所,总体水平没有他们高。当然,浙江大学的质量也是在这两省一市中非常突出的。
总体上,站在浙江的角度,我们建立这样的三地合作关系,也是希望能更多地获得上海、江苏比较好的高等教育的辐射。
但合作并不一定是完全一体化,至少现阶段也还没有提上议程,比如各地的大考,高考由各省制定,中考是每个市定。要实现一体化目前还有很多限制条件。
加快长三角教育现代化
《21世纪》:这种定期交流机制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哪些?
刘希平:首先,两省一市的联动,主要是在互相交流、资源共享、共同提升教育水平上有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上。
其次,我们在推进大学的学分互认方面也迈出了步伐,先选三个高教园区做试点,当然现在只是部分学生,但随着认同度提高,合作范围也会不断扩大。同时如果这种教育联动模式能在长三角率先实现,必将在全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21世纪》:下一步各地应怎么继续突破、推动教育现代化?
刘希平:其实长三角总体上教育基础设施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我们真正的差距是在教育理念及相关教育教学制度上。
以浙江省为例,教育发展的阶段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当然,其中一些硬指标还没有达到。比如教育国际化,浙江省高等院校中的境外留学生比例现在大约是1.25%,发达国家大约是4.7%,浙江省计划到2015年达到2%,并且有信心到2020年接近4%。
还有小班化教学。其实,很多教育理念不能实现,与我们现行的班额过大有关。
第三,我们还需在信息化方面加快步伐,在一些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地区,通过信息化平台,接受来自大城市的较好的教育,而不再局限于地区经济发展。这样做客观上也会减少教育资源流动成本。
随着这些方面的进步,长三角两省一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很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