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航地产2.3亿净利藏猫腻 公允价值评估调节利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4 09:4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A股震荡下,中航地产(000043.SZ)无疑是近期“黑马”。3月13日,中航地产再度以涨停报收,报收13.81元。

   如从1月18日从底部6.46元的价格起算起,中航地产股价迄今涨幅已高达113.78%。

   而在股价飙升背后,公司2011年业绩倍增以及“10转10派2”的分配方案成了游资炒作的噱头。

   此前,中航地产3月10日发布的2011年业绩报告显示,尽管面临房地产调控,但中航地产似没受到影响。尽管2011年营业总收入为37.1亿元,同比下降5%,但净利却高达5.1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2%。

   但其中2.3亿元却来源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如果不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话,2011年净利润增速将下降至27%。

   本报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中航地产全年2.3亿元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是其一手“自导自演”的结果。

   “自导自演”房产公允价值评估

   当天,本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联系了中航地产证券部,该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房地产公允价值评估是按公司2009年4月制定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来执行的。

   据中航地产公告,公司从2009年1月1日起变更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即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由成本计量模式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办法》提及,公司投资性房地产本身有交易价格时,以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管理部门商业物业经营部提供的同期成交价格或报价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

   对此,有券商研究员告诉本报记者,若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如需要评估房地产公允价值,应由专业的价值评估人士进行。

   “由公司自身来进行评估的结果值得商榷,其评估结果可以成为公司调节利润的一个调节器。”该研究员称。

   《办法》称,公司商业物业经营部门出具的分析报告表明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可能发生大幅变动时,应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进行估价,并出具市场调研报告,经公司董事会批准后,公司财务管理部门根据市场调研报告的估价结论进行会计处理。

   “目前,公司认定的会计处理标准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处的市场当期发生重大变化,以公司董事会认定的某地区相关价格指数季度末与上年度末相比,变化幅度大于5%就要相应作出调整。”中航地产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航地产年末作出2.3亿元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2011年前三个季度里,该项指标均没有达到变化幅度大于5%的标准,而不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2011年10月29日,中航地产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议公告表明,《关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处理的议案》中提及,截止到2011年三季度末,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未发生较大幅度变动,总体变动幅度为4.66%,各项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幅度均未超过5%,其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价值的影响不大。因此,董事会同意公司2011年三季度不确认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然而,等到2012年3月8日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召开时,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处理的议案》显示,根据公司资产运营单位2011年末出具的《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价值估测调研报告》,董事会同意公司及下属企业所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2011年确认税前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共计2.33亿元,确认资本公积1.12亿元。

   在此之前董事会已于2011年12月21日作出决定,同意将公司下属企业持有的长沙波波天下城项目中“长房权证天心字第711053681号”至“长房权证天心字第711053689号”房产、南昌格兰云天国际酒店房产等房产作为以出租为目的的持有型物业。并由此按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机构抛售游资“击鼓传花”

   在中航地产最近连续拉升至涨停的三个交易日里,全是游资在“击鼓传花”。

   3月10日,中航地产发布2011年年报,同时推出“10转10派2”的分配方案。成为了游资爆炒的“导火索”。而对于高送转方案或已被提前泄漏的质疑,前述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无从告知,并称在年报发布前的一个月,就没接待机构来访了。

   3月13日,深交所龙虎榜交易信息显示,当天,位居买入金额最大的前五个席位分别来自于银河证券重庆民族路、银河证券佛山市顺德大良、中信万通淄博柳泉路、银河证券深圳海德三道、中投证券无锡清扬路,全天分别买入639.00万元、514.75万元、434.59万元、386.47万元、358.83万元。

   而在3月12日中航地产冲击涨停当天,西藏同信成都东大街、招商证券珠海人民西路、中投证券无锡清扬路三大游资主力又成为了当天最大的空头之一,全天分别卖出1674.13万元、1445.70万元和747.41万元。而此前的3月5日涨停日,上述营业部为买入方主力。

   而在中航地产的飙升行情中,机构多以逢高出货为主。3月12日,在当天卖出金额最大的前五大主力中,机构席位卖出金额为663.95万元。而更早前的1月30日,在公司前五大卖出主力中,机构占据三席之地,合计共卖出金额高达7887.18万元。

 

  <日期>=20120314

  <版次>=1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版名>=财经

  <作者>=安丽芬

  <类目>=

  <地区>=北京报道

  <分类号>=

  <栏目>=

  <体裁>=

  <专题分类>=

  <关键词>=

  <标题>=信维通信“蛇吞象”收购 神秘客户利好第三季

  <总类复分>=

  <专用复分>=

  <关键人物>=

  <人物复分>=

  <民族>=

  <图片>=

  <图片作者>=

  <图片说明>=

  <版面文件>=

  <标引情况>=

  <正文>=

   一场看似平常的收购却让信维通信(300136.SZ)表现惊艳。

   3月12日,停牌27个交易日的信维通信甫一复牌,便一字涨停至18.51元/股。 3月13日,信维通信再次延续上涨之势,开盘便封死涨停,最终以20.36元/股收市。

   连续两日的“一字涨停”皆源于信维通信3月10日发布的一份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下称“报告书”)。

   在报告书里,信维通信称拟以1.98亿元收购莱尔德(香港)控股公司所持有的英资莱尔德无线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下称“北京莱尔德”)100%股权,收购资金预计将全部使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获得的超募资金。

   “北京莱尔德的客户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和LG,跟公司的客户群体具有较好的互补性。交易如果能够成功,公司将自动承接上述国际客户的供应商资格,使公司的销售渠道、客户群迅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信维通信表示。

   长江证券分析师陈志坚认为,通过收购快速获得品牌手机厂商的供应商资质,是信维通信收购的最主要的目的。

   而与报告书一起出炉的还有信维通信的一季度快报。 在快报中,信维通信再次表示,经过公司努力,国际市场的开拓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预计在第三季度国际大客户的订单将批量生产,给公司销售额与利润带来极大增长。

   不过公司的公告并无说明此国际大客户是哪家公司。

   收购亏损企业

   北京莱尔德成立于2001年,主营业务为手机天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实际控制人是在英国上市的国际手机天线生产巨头莱尔德集团,其一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天线系统供应商,占据了全球逾25%的份额。

   12日,莱尔德集团发布了与信维通信的交易公告,并表示“交易将于今年下半年完成”。

   在市场人士看来,这场收购俨然可比“蛇吞象”。从品牌来讲,一个是占据了全球25%以上份额的国际巨头品牌,一个是才发展了6年的国内创业板公司。

   从生产规模上讲,信维通信与北京莱尔德亦差距悬殊。北京莱尔德2010年、201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7亿元和7.1亿元,净利分别为1512万元和—3902万元。而信维通信2010年和201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亿元和1.6亿元,净利分别为8494万元和5343万元。

   营业收入的区别主要来自于客户。目前,北京莱尔德主要客户有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LG等国际知名手机品牌,而信维通信的客户主要为三星、华为、RIM、金立、步步高、OPPO等。

   然而收购亏损的莱尔德是否能给信维通信带来什么影响,仍不确定。

   2011年6月17日,莱尔德集团公开宣布退出手机天线业务,原因就是即使进行了调整,手机天线业务仍于去年一季度暂时保本,此后利润持续下降,表明主要客户需求在减少。

   莱尔德集团表示,2010年,这个主要客户占去了公司业务收入的70%。

   “经过战略考量和与这位主要客户的讨论,董事会决定关闭手机天线业务,之前签订的订单将于2011年和2012年完成,但是关闭程序马上启动。”莱尔德集团在公告中表示。

   尽管莱尔德集团在公告中没有点明这位主要客户是谁,但国外研究报告中指出,诺基亚是莱尔德最大的客户。

   诺基亚年报显示,公司去年全年营业亏损达14亿美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7730万部,同比减少25%,功能型手机的出货量为3.398亿部,同比减少3%。

   2010年与2011年,诺基亚均位列北京莱尔德前五大客户之首,分别与索尼爱立信、摩托罗拉、LG等实现总销售额9.3亿元和6.9亿元,分别占据当年度营业收入的87%和97%。

   神秘大客户

   似乎是为此次收购作注脚,在信维通信出具的一季快报中,预计净利出现15%-30%的下降。

   公司称,是某国际大客户对供应商资质认证周期长,公司产品定制化特性使产品从立项到投放市场要经过多轮严格的试制与测试,影响了销售与利润的增长。“预计第三季度国际大客户的订单将批量投产。”

   目前在国内建立生产基地的国际著名手机厂商有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但对这位神秘的大客户,信维通信方面却一直未予透露。

   市场猜测,大客户有可能是莱尔德的原有客户,例如诺基亚。

   然而,手机天线行业巨头莱尔德尚不能抵抗大客户手机销量的大减,而无奈关闭经营多年的成熟业务。信维通信该如何面对正在亏损的北京莱尔德?

   信维通信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董秘办公室的都出差在外,尚无法解答问题。而3月13日,北京莱尔德一位行政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收购还没有实施,公司目前在正常生产。”

 

  <日期>=20120314

  <版次>=1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版名>=财经

  <作者>=晓晴

  <类目>=

  <地区>=

  <分类号>=

  <栏目>=

  <体裁>=

  <专题分类>=

  <关键词>=

  <标题>=TPK垂直整合重创莱宝高科 一季报业绩骤降逾5成

  <总类复分>=

  <专用复分>=

  <关键人物>=

  <人物复分>=

  <民族>=

  <图片>=

  <图片作者>=

  <图片说明>=

  <版面文件>=

  <标引情况>=

  <正文>=

 

  TPK垂直整合重创莱宝高科 一季报业绩骤降逾5成

 

   本报记者 晓晴 广州报道

   与苹果公司业绩强劲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苹果产业链之一的莱宝高科(002106.SZ)却遭遇“盛世危局”。

   3月13日,莱宝高科收于19.02元,微跌0.31%。而在此前的3月12日,莱宝高科大跌7.87%。这一切起源于3月10日,莱宝高科发布2012年一季度业绩预告称,预计1-3月净利润2520.27万元-6300.67万元,同比下降50%-80%。

   此前的2011 年2 月29 日,莱宝高科2011 年业绩快报显示,2011 年实现营收12.37 亿元,同比增长7.87%;净利润4.59 亿元,同比仅增长1.85%。

   事实上,莱宝高科“盛世危局”的“种子”早已埋下。早在2011年8月2日,莱宝高科公告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七成的同时,开盘后不久即跌停。

   而机构当日砸盘的原因就在于中报中发布的前三季业绩预告。其预计前三季度净利预增10%-30%,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为2.71亿元。按此计算,在公司中期实现净利2.66亿元的情况下,第三季度或仅能实现3000余万元的净利。

   如今,由于今年一季度业绩大幅低于预期,历史一幕又再重现。3月12日开盘的莱宝高科再次遭遇机构疯狂抛售,全天跌幅位居深市跌幅榜首位。截至当天收盘,莱宝高科收报19.08元,大跌7.87%。

   当日,深交所盘后龙虎榜交易信息显示,在全天位居卖出金额最大的五个席位中,机构席位就占据了四席,累计卖出金额高达12497.58万元。

   “莱宝高科业绩大幅滑坡的原因是公司下游主要客户TPK (台湾宸鸿科技集团,3673.TW)向其采购量下降以及产品价格下降造成。”当日,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券商研究员表示。

   本报记者查阅公告后发现,尽管莱宝高科近年来均未提及大客户详细资料,但该研究员表示,据他们了解,莱宝高科的单一最大客户就是TPK。

   本报记者当天致电莱宝高科证券部,却被告知相关工作人员均已出差在外,无法取得联系。

   TPK垂直整合重创莱宝高科

   据莱宝高科去年中报披露,截至去年上半年,莱宝高科对单一最大客户的销量已占公司销售收入的比例高达52.22%。而正是TPK垂直整合向上拓展上游产业链打乱了公司阵脚。

   前述券商研究员表示,莱宝高科中小尺寸触摸屏产品主要通过TPK进入苹果供应链,并应用于iPhone手机。而TPK正是苹果iPhone、iPad触控面板的最大供货商。

   然而,TPK决定于去年5月涉足上游产业链。2011年5月18日,TPK耗资55.82亿台币收购台湾达虹科技19.9%股权,成为达虹科技的最大单一股东。后者同样为苹果触摸屏sensor供应商。

   该研究员称,在TPK入主达虹后,其触控感应器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超过三分之一。

   TPK垂直整合上游产业链已重创莱宝高科。莱宝高科称,2012年第一季度,对公司利润贡献最大的触摸屏产品订单数量有一定程度下降,且产品价格也同比下降20%以上。

   公司称,2012年第一季度,触摸屏产品产销量预计同比下降约45%(按同比口径),公司部分生产设备产能利用率下降,且人工成本大幅增长,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触摸屏市场新进入厂商日益增多、部分客户业务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等因素影响,公司触摸屏产品的主要客户逐步加大电容式触摸屏(CTP Sensor)自制比例并逐步释放产能。而上述厂商大多采取自下而上的产业链整合模式,进而对公司CTP Sensor业务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对此,第一创业证券分析师刘武认为,由于台系触摸屏厂商加强垂直一体化整合,使公司中小尺寸触摸屏自去年三季度以来产能利用率下降,预计仅在80%左右。

   随着触摸屏市场和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几年内电容式触摸屏生产线产能仍将呈较大规模增长。

   此外,随着触摸屏的新技术、新结构、新产品的开发提速,预计IN CELL、ON CELL产品面市进程也将加快,这些都会大量分割目前电容式触摸屏结构、技术的主流产品市场,从而可能加剧主流触摸屏产能的进一步过剩。

   价格战拖累公司业绩

   除此之外,让莱宝高科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行业整体竞争加剧,公司产品价格快速下降,从而拖累业绩表现。

   第一季度业绩预告中,莱宝高科表示,对公司利润贡献最大的触摸屏产品,产品价格也同比下降20%以上。

   “触摸屏需求不是问题,主要是产能过剩导致盈利下滑。”国金证券分析师程兵认为。

   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销量增长约50%、200%。而今年中兴、华为等二线品牌的智能机出货量有可能翻倍,将继续带动国内触摸屏需求。

   不过,在需求旺盛的同时,触摸屏行业也面临新进厂商不断、产能扩张不止,下游模组厂也争相向上游延伸,使行业产能过剩导致竞争加剧。

   调查表明,从国内和台湾触摸屏企业的产能计划来看,在莱宝高科现有的电容式触摸屏产能中,其中小尺寸和中大尺寸产能分别为6 万片/月和800万片/年;超声电子(000823.SZ)的电容式触摸屏产能达6000万片/年;南玻A(000012.SZ)2.5代触摸屏和电容式触摸屏的产能分别为12万片/月和84万片。后者预计2013年初投产。

   截至目前,已投资小尺寸触摸屏和中大尺寸触摸屏的公司还有长信科技(300088.SZ),其产能分别为2000万片/年和500万片/年;宇顺电子(002289.SZ)的电容式触摸屏产品年产能也已达1800万片。

   此外,TPK的中小尺寸和中大尺寸电容式触摸屏产能更是分别高达1000万片/月和300万片/月。

   对此,程兵声称,随着台湾、大陆快速提升电容屏产能,下游需求增速不及产能释放速度,电容触摸屏进入供求宽平衡下的成本竞争阶段,行业超额收益将逐渐消失。

   刘武预计产品价格仍面临继续下降趋势,同时公司扩大非苹果客户也将面临客户结构变化下的价格调整。

   程兵还直言,预计公司全年整体业绩仍不会有太好表现。今年上半年,公司受制于模组瓶颈仍将影响业绩。更重要的是,如今触摸屏行业依然产能过剩,预计全年价格仍将下跌。另外,公司也已进入转型期,新投TOL和触摸屏模组项目均面临产能爬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