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稀土将实行国家专营 专用发票试点在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7 04:23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方辉

  继盐业和烟草业实行国家专营之后,日渐成为中国与欧洲、美国、日本争议焦点的稀土行业也将被纳入“国家专营”的范围内。目前作为“专营制度”技术基础的稀土专用发票,可能将于2012年6月在中国稀土的主产区内蒙古和四川率先试点。

  截至目前,税务总局对于稀土专用发票相关企业、品名的调研已陆续结束。3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日本和欧盟已经在WTO针对终归稀土管控提起诉讼。外交部和商务部的回应均表明中国将主动应诉,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则成为了“稀土专营制”最有力的支持理由。

  然而,在稀土专用发票的适用阶段,稀土专营体系的覆盖范围目前尚存争议,业内普遍担忧如果专营体系包含整个下游产业将会引发新的混乱。

  专用发票试点在即

  “现在的稀土行业是内忧外患,美欧这样一闹,我们的出口政策可能也会受影响。”3月15日,一位稀土界权威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外部的压力可能会刺激中国国内稀土产业整合加速,其中要在2012年初步建立的稀土专营体系会提前启动。

  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国内大型稀土企业一直在呼吁启用稀土专用发票,其现实目的是借助专用发票打压“不带票”稀土,稳定稀土价格。

  但是,管理部门对以专用发票为纽带的稀土专营体系的作用定位并非价格那么简单。记者从了解此事进展的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稀土专用发票的推行依然遵循“整合为先”的大原则,即在完成稀土产业整合的地区先行试点稀土专用发票,然后再择机推向全国。

  上述权威人士告诉记者,已经基本确定的首批试点地区是内蒙古地区,四川的情况尚在评估中。对于试点的时间,他表示,会在上半年开始,最晚会在6月底之前开始实施。

  早在2月初,国家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就已经印发了《货物和劳务税司关于将稀土产品纳入防伪税控系统汉字防伪项目管理有关准备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拟将稀土企业纳入防伪税控系统汉字防伪项目管理。内蒙古、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稀土生产省区的税务和稀土产业部门向记者证实已经收到上述通知。

  2011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稀土开采、冶炼分离、产品流通台账和专用发票管理制度。

  “建立稀土专营体系,最大的意义在于杜绝稀土乱挖乱采和违规超采现象,保护稀土资源与自然环境,同时这也有助于大企业加快实施兼并重组步伐。”中投顾问冶金行业研究员苑志斌说。

  争议“专营阶段”

  按照最初的设想,稀土专营体系涵盖中国稀土开采、冶炼、深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更为具体的体系设计是由稀土储备、开采、冶炼、消费四部分构成,开采、冶炼及消费企业实行身份认证和网签制度,每年开采的稀土进入储备和消费两个领域,彻底阻断非法生产企业获得稀土的途径。

  此举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是专营体系下的追溯惩罚制度,即一旦发现体系外的稀土产品,都要依法处罚,最严重的要直接没收产品,而稀土产品的涵盖范围上至矿石,下至应用产品,凡是包含稀土的产品都在体系之内。

  不过,现在这种全产业链式的专营体系正在遭受质疑。

  “稀土虽然是个小产业,但它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越往下游涉及面越广,价值也越大。”中国稀土协会筹备组成员王彩凤对记者表示,专营到哪个环节是最合理的尚存争议,很多人(中国稀土协会筹备组成员)反对在下游产业使用专用发票。王彩凤说,专用发票可以把合法经营的企业管理得很好,但在外部环境还没有清理干净之前会造成一些混乱。

  上述权威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是大型企业希望全程垄断,以此借助国家政策扩展自己的产业链。而去年国务院的态度并没有明确垄断到什么阶段,这就给现在的整合留下了模糊的空间。

  “上下游的博弈将决定专营体系的覆盖范围,总的来说上中游覆盖容易,越往下越难,如果强推,可能带来新的行业混乱。”上述人士指出。

  对抗境外施压

  国家专营稀土的更深一层用意,在于对抗来自国际社会对稀土出口的压力。在获悉美、日、欧在世贸组织(WTO)的上诉动作后,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均对此作出回应表示中方将根据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妥善处理有关磋商请求。

  今年1月底WTO上诉机构宣布维持此前对中国九种原材料出口政策的裁定,称中国“不公平地”限制了广泛用于钢铁、铝和化工产业的九种原材料的出口。此后,美、日、欧就扬言要在WTO框架下对中国稀土出口政策动刀。

  “在稀土的问题上,我们没有任何理亏,稀土和其他原材料不同,不能等同于之前的9种原材料。”王彩凤对记者表示,对于稀土的态度,中国是主动应诉,稀土并非中国独有,美国作为稀土大国也应该加大供应量。

  国际稀土界公认的数据表明,美国拥有1300万吨的稀土工业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就停止了稀土的开采与生产,中国从此垄断了世界稀土95%至97%的市场。

  “美国不缺轻稀土,但它缺用于尖端科技领域的重稀土,而重稀土为中国独有。”中国稀土学会一位要求匿名的专家对记者表示,美日欧实际上并不担心中国轻稀土供应量的减少,但不愿意看到控制重稀土出口。

  而中国商务部对稀土出口的管理上今年首次对轻重稀土进行了分类,虽然出口指标总量相比过去两年没有明显变化,但重稀土所占比例下降了,这也是引起国外企业不满的重要因素。

  在商务部公布的2012年拟30707.5吨的总出口配额中,中重稀土拟为3582.5吨,只占总量的约11.7%。

  记者观察

  全产业链垄断提升竞争力?

  就在美日欧向WTO提出诉讼的前4天,3月9日,美国最大的稀土生产企业莫利矿业公司(Molycorp)宣布将以13亿加元收购加拿大稀土生产商NeoMaterialTechnologies(下文简称Neo公司)。

  这一收购是近年来国际稀土界罕见的强强联合,二者的联合将形成全产业链的覆盖,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形成资源和技术的垄断。

  显然,国际稀土产业整合的方向是全产业链,越大越好,这与国内稀土整合方向存在诸多争议形成反差。以南方稀土整合为例,由于资源非常分散,湖南、广东、江西、广西、福建等5省都将稀土作为自己经济发展的重点,在采矿权由地方政府掌握的前提下,中小型企业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而在下游应用环节,是否集中的争议更大,2012年即将启用的稀土专营体系能否覆盖应用环节,目前尚无结论。下游企业中很多都是民营企业,而且中小企业很多,都纳入搞专营不现实,但要管好这个行业,企业整合在所难免。

  而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稀土整合的目标是2至3家企业,但没有时间表。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当时的国家经委牵头曾经组织过中国稀土南北两大集团,但并没有成功,此后稀土整合一度锁定资源环节。

  但从2009年开始,包括包钢稀土、五矿集团等大型稀土企业纷纷将触角伸向下游应用领域,做全产业链也成为大企业的发展目标。2011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提出了排名前列的稀土企业的市场垄断份额指标。

  记者了解到,管理部门大力推动国内稀土整合的目的之一是加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实际上在过去20年里,中国稀土企业在产业链上游基本没有竞争对手,而下游应用环节却落后国外企业很多。

  “现在研发的投入很大,要发展稀土应用技术,做大做强是必由之路,与其让小企业逐步成长,不如让大企业直接进入。”工信部一位官员表示,让国有大企业全程垄断稀土产业链正是出于改变原材料资源供应国局面的考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