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设计师养成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9 04:2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最近有部美剧How To Make It In America,大致讲两个年轻人在日本旅行时获得灵感,决定回纽约开创自己的品牌。片子未必有趣,但却反映了美国当下本土时装工业的现状。但凡对自己的才华有信心的年轻人都能有机会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

   影片中的年轻人因为资金有限,选择从pop-up shop开始做起。所谓pop-up shop,就是短期开设的店,从1个月到半年不等。这些店通常体积不大,装修简单,地段上佳,最重要租金相对廉价。就连YSL在纽约Soho的新店都采用这样的形势。这样的“闪店”,更像是一场时段集中的促销活动,更能吸引对时尚敏感又爱凑热闹的年轻人。

   在现实中,有了第一桶金后,年轻设计师可以设计制作更大更成系列的设计,第二步便是参加各种时装展会。在时装周期间,有许多时装展会,比如D&A、Capsule等聚集了几乎所有的年轻时尚品牌,方便美国本土及国际买家来挑选货品。这些展会并非政府行为,而是私人公司操作。通常老板是在行业里工作了几十年,认识所有买手的行内人。与巴黎、佛罗伦萨的面料展相比,这些展会只能算迷你,却是年轻设计师进入市场的重要一步。来这里挑货的买手虽然都来自小店,但积小成多的生意额至少能让设计师们熬到第二阶段:挺进时装周。

   谁都知道办一场时装秀需要一大笔资金,有些小设计师连面料费用都未必承担得起,怎可能挺进Lincoln Center或者Milk Studio和大品牌们竞争呢?才华出众又碰上好运的设计师会获得品牌赞助举办时装秀。W hotel今年便赞助了Suzzane Rae等6位新设计师,参加纽约时装周,让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曝光机会。他们未必都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却能在这块热土上找到自己的生存点。

   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最大的曙光莫过于得到大批发商的垂青,其中包括大百货公司和多品牌零售商等。当你问设计师或者品牌“你的货都卖给谁时”。最自信的回答莫过于Bergdorf Goodman和Barneys这样有地位又有品位的百货公司。对于中等价位的当代年轻设计师品牌来说,每件商品的订货量在百件左右。而随着网络购物时代的崛起,来自网络零售商的订单则是这个数量的几倍。

   当品牌发展到这个规模时,已经算有一定规模,但吃紧的资金始终是设计师心中悬着的一根针,时刻可能被刺到。有时,百货公司的钱尚未到账,设计师却已经要开始购买新一季的面料。手头紧张的设计师便会求助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factor。他们会将百货公司尚未支付的余款先行支付给设计师,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之后百货公司的资金则直接进入该金融机构的账户中。

   当然,种子的发芽需要一片热土。美国设计师从本国人民处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当欧洲品牌的消费者来自世界不同地区时,美国品牌的消费者绝大部分是美国人。他们的购买力足够支撑起整个美国时装工业,而且美国人爱淘独立个性小品牌的消费习惯也让初出茅庐的年轻设计师有机会与成熟的大品牌一同竞争。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时装工业也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乐途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