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业“内忧外患”情何以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3 00:0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见习记者李洁琼
据记者了解,这是一次影响范围最广、涉及金额最大的中国陶瓷行业反倾销案,涉及金额高达7亿美元,涵括企业超2000多家。以泉州为例,根据2011年海关数据统计,涉案企业86家,涉案金额达2410.4万美元,其中,超百万美元的企业就有6家。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反倾销主要集中在陶瓷瓷砖领域,从印尼反倾销案开始,已经进入到了应用瓷领域。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提醒:“这种反倾销措施还会有较大的‘连锁反应’,有可能带来其他国家或地区跟风对中国陶瓷餐具的反倾销。”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外患未平内忧又起”。
2011年12月30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陶瓷砖产量超过80亿平方米。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房地产调控又加剧了陶瓷业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情况下,陶瓷企业营收、利润下滑已成普遍现象。
出口额下降利润微薄
“与此前欧盟对我国出口的建筑陶瓷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相比,日用陶瓷对海外市场依赖度较高,约占我国出口量的11%,2000多家企业会受到波及。考虑到日用陶瓷机械化程度很低,日用陶瓷在我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涉及的劳工数量则更为庞大。”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此次欧盟之所以考虑对我国日用陶瓷发起反倾销调查,与我国日用陶瓷在欧盟市场占有率过高有关。陶瓷工业协会透露,目前,我国已经是日用陶瓷第一大生产国,产量约占全世界70%。而记者从多家出口欧盟日用陶瓷企业获悉,我国日用陶瓷在欧盟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五成,是欧盟日用陶瓷第一大进口国。
国内日用陶瓷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欧盟债务危机导致国内消费能力下降,对欧盟日用陶瓷的出口额已经出现了同比15%左右的下滑,若再进行反倾销,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以欧盟市场上售价3.5美元的口杯为例,企业出售给欧盟经销商的价格约为0.7美元,企业从中获利仅约0.1美元。而国外经销商除去运费等开支约1.5美元,实际获利超过1美元,是我国生产企业获利的10倍。”出口欧洲陶瓷的企业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事实上,我国出口欧盟陶瓷利润极低。大型企业尚如此,其他小企业则更加艰难,可见,我国陶瓷出口企业利润很低,而且获利大头是国外经销商。
这种形势下,行业洗牌将进一步加剧。相关专家坦言,2012年陶瓷砖产量将进入平缓增长阶段,总体来讲,我国的陶瓷砖产能与产量已接近步入相对过剩阶段,行业内的竞争将不断加剧,表现可能是洗牌、重组。
日用陶瓷,情何以堪?
反倾销来袭,陶瓷企业情何以堪?国际官司,就意味着5-10万元的律师费用、企业专业的应诉能力、还有大量地精确贸易信息……
对于大多数陶瓷企业而言,微薄的利润并不容易支撑这来势汹汹的“反倾销”,这无疑是在他们抵御严冬时雪上加霜。
“胳膊”还是拧不过“大腿”。太多的无奈道出了陶瓷企业的悲催命运。对于这样的官司,企业这样形容应诉的结局:“这场官司没有一个能赢,终裁获得相对低一些的反倾销关税就已经算是成功了。”
据业界介绍,相对低一些的反倾销关税也差不多要达到30%。因此,所谓的“成功”就是陶瓷企业在原有的成本基础上,添加了三成以上的成本。成本不断增加,贸易如何继续做下去,企业只能八仙过海了。而按照正常的贸易来看,没有神仙般的实力,那就只能“出局”,退出市场。
外贸企业往往把反倾销调查当做“大件事”来面对,积极的企业寻找各种门路,想方设法应诉;不积极的企业直接放弃市场,甘拜下风。
然而,从陶瓷业这棵遭殃的“树木”,我们似乎看到了整个外贸行业悲惨的“大森林”,不仅有陶瓷,还有家电、纺织、家居、建材等行业纷纷遭遇反倾销。专家提示,反倾销已经在几个层面上开始发生“连锁反应”,这意味着,外贸壁垒或将越来越多,海外市场的“蛋糕”或许也将越做越小,而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卧薪尝胆,内外兼修
面对接二连三的反倾销“围剿”,寻求合适的突围路径,已成为当下中国陶瓷业的共识。
为什么被“碰瓷”受伤的总是中国?有业内人士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一是国内企业修炼品牌内功不足,二是国际贸易壁垒。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相关人士认为,尽管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得确有些“撑得起门面”的产品,但在陶瓷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品牌推广,特别是日用陶瓷如陶瓷厨房餐具等方面,却落在欧洲后面。
而且相互之间无序竞争激烈,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品牌意识不强,陶瓷内涵单薄,缺乏文化支撑,造成低价竞销的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在质量管理方面也存在差距。有业内人士表示,相比意大利、日本陶瓷,陶瓷行业目前的现状是营销有建“术”,如产品展厅相当“高级化”,甚至达到五星级档次,而生产环节,尤其是整个厂区包括生产车间,差别就非常大,显得有些落后,有的甚至破烂不堪且脏乱。
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洲陶瓷业主要产地南欧4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经济形势严峻。与其他行业相比,陶瓷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且欧盟又是中国陶瓷的出口大国,在此情况下,欧盟使用反补贴反倾销调查手段,更容易实现他们贸易保护主义的真实目的。
所以,必须要在品牌上“有所建树”。打响品牌,才能真正复兴中国陶瓷。这个“术”包括首先要练好管理内功,做好质量,在产品和技术上赢得先机,要求关联产业比如机械设备产业跟得上。其次要整合品牌,提升整个行业的质量和效益。
陶瓷业的复兴之路,看似光明,但实则满是荆棘,岂是一朝一夕之事。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似乎要“任重而道远”,其实,中国陶瓷在欧盟是有很好的市场的。2011年,中国出口欧盟厨餐具累计金额超过7亿美元。以瓷砖为例,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间,仅佛山出口欧盟年均增长率达到78.6%。然而,受到反倾销的影响,2011年中国陶瓷出口数量骤降。
有专家出招:企业面对不利局面,企业不要单纯纠结在产品生产上下工夫,在经历了淘汰、行业洗牌之后,整合下来的品牌、规模企业要多从宏观上、国际视野中,思考陶瓷业的战略发展路径和竞争力。利用资本和市场优势,进行产业国际转移。随着不断的适应规则,中国企业必将在历练中,练就“炉火纯青”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