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实体经济是“皮”,金融是“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6 20:53 来源: 中国财经报

   对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应予以辩证分析,既要坚决强化市场约束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又要适度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中小企业融资安排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主管

  沈洪溥 博士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温州市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消息,引发了媒体的热议。在温总理赴福建、广西考察工作期间,部分企业家也提出融资困难的问题,并期待政府协调金融机构予以支持。加之12家银行的净利润达到8415亿元,占上市公司总利润的51.3%,激起了相当多的负面反应。一时间,破除银行垄断、推进金融改革成为非常热门的话题。但是,笔者以为,金融改革固然重要,但金融改革却并不是经济转型的全部。特别是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总体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而非相反,对既往改革的成绩应予充分肯定。对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应予以辩证分析,既要坚决强化市场约束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又要适度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中小企业融资安排。

   首先,实体经济低迷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所谓“金融挤出效应”所致。从2011年非银行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情况来看,在有可比较数据的979家上市公司当中,利息支出确实已从2010年的919亿元进一步上升至1256亿元,增长36.7%,远远超过了上市公司净利润增幅。但是,这只能说明我国当前上市公司的融资安排以银行渠道的间接融资为主,可以探讨推动企业融资方式的多元化,而并不能据此认定是银行利息造成了企业利润下降,乃至声言银行剥削了实业。道理很简单,银行做的是放贷生意,利率市场化正在逐步推进,优质公司享受的本身就是较低利息,借贷双方依据的是市场规则,利息规模或大或小,贷款或多或少,都是市场运行的结果,并非银行强迫企业接受的结果。否则,如今企业盈利回落归因于银行利息,那么,将如何解释在2007—2008年期间,相当部分企业贷款规模放大同时,盈利也呈现高增长的状况?根据主观想象,随意对统计数据进行人为剪裁和片面解读,既不客观,也不公正。

   其次,金融改革的目的,应是始终围绕经济转型的核心,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方向。金融行业在任何国家都是有牌照、有门槛的行业,不是一个可以大干快上、人人皆可为之的生意。古语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国家出台的温州综合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为例,其实体经济是“皮”,金融是“毛”,虚拟经济也是“毛”,没有温州实体经济的重振,膨胀的虚拟经济之“毛”再光鲜亮丽也终会黯然褪色,乃至留下一地鸡毛。因此,中央政府的政策表述是,“通过在温州市进行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可见,这是将金融当工具、当手段,目的始终是通过金融市场现代化,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不是对金融功用进行过度强调,乃至以为刺激金融市场就一定能够带来宏观经济的全面复苏。

   最后,风险和收益直接联系,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不能通过让商业银行作奉献来解决。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早已不是20年前的国有专业银行,尽管有些大型商业银行还是国家控股,但商业的属性,早已为利润最大化正名。商业银行要考虑对股东的责任,对股东的回报,对风险的控制,自然会对贷款客户有所遴选,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对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贷款设置较高门槛。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不宜横加指责。反过来看,如果通过政策手段要求商业银行扶持小微企业,造成银行资产质量劣化,让普通股东为少数企业主利益埋单,难道就是合适的制度安排吗?当然,笔者也注意到,管理层近期似乎也正开始转变救微扶小的思路,重视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方式之于中小企业的积极面,这值得嘉许。但一方面要防止矫枉过正,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政府对民间金融风险全面托底。“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策的归政策”或许是必要选项——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还是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的服务,主要还是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据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只有不到50%的小型企业能够成功跨过4年生存期,只有13%的中小企业能存活10年以上;目前我国新生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则更短,平均是3—4年。仅此一点,就已经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主力军非专门的政策性银行莫属。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