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别拿投资不当内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7 08:25 来源: 华夏时报

  程凯

   概念不清,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比如“稳定外需,刺激内需”的提法,在实际理解中,前一个,大多数人把出口视为外需没问题,后一个,更多人就把内需仅仅看成消费需求。其实,按照GDP的定义,国内生产出来的东西出口就是外需,在国内被购买了就是内需,在国内购买的包括消费品和投资品,这样的消费是内需,投资自然也是内需。

   出现有失偏颇的理解,大概是因为国内GDP构成中,投资的成分过重并且受人诟病,消费的比重太小需要继续刺激。但是,刺激内需真正要落实到政策层面,就不能糊里糊涂了。刺激消费不是一蹴而就的,投资空间也并不像通常人看得那么狭隘。正因为内需容易引起误读,在《地平线》专栏里我曾经三番五次地提出投资对于保证内需的重要意义以及可行性。

   但是,这个有失偏颇的理解,如果要由总理来澄清,实在是说明大家的“专业性”有问题!这样说当然是个笑话,但温总理的确在帮助我们厘清概念:投资需求也是内需的重要方面。

   4月1日至3日,温家宝总理在广西、福建调研经济运行情况。在和龙工控股的总裁邱德波的一问一答中,总理由装载机、挖掘机联系到了基建,强调宏观政策的预调微调当前一个重点就是要保证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

   总理说:“我们是不能过快地、盲目地增长,但是在中国,所谓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如果没有一定的投资需求,内需也扩大不起来,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好多农民工挣不到工资了,内需从哪儿扩大?”

   不光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温总理的话中另一个帮助厘清概念的就是内需的来源:消费的来源何在?投资部门中的劳动者收入的扩大,当然也是消费扩大的基础。这些本来应该在基础教育中就搞清楚的概念,还需要总理来解读,实在是有意思的很。收入和支出,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由此,不管你乐意不乐意,在今年的经济增长中,类似“铁公基”这样的基础设施投资,还将是绕不开的内容。

   2011年1月,《地平线》曾以“甩不掉的铁公基”为题,说“在外贸出口不能再依赖,在大消费概念还没有成熟,在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受到质疑的时候,基础投资就是真金白银”。2011年10月,《地平线》又以“绕不开的铁公基”为题,说“大力转型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了铁公基的必要性,外围经济形势骤变,出口和消费不畅,GDP面临下行风险的时候,铁公基又有可能被拿来当救命的补药”。现在是2012年4月,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变化。至少温总理明确了今年5000亿的铁路投资要到位,在建的铁路线路要开工。

   其实,对于“铁公基”我也不是有特别的好感,但我们总应该尽量客观地看待问题。在消费和出口乏力时,仅仅因为远期目标是结构调整,是降低投资比例提升消费比例,就简单放弃投资需求,是不是太傻太天真了。

   没有人会否认在中国这样的发展阶段里基础设施的必要性,高铁的好处只会越来越明显;没有人可以为了简单地降低一个比例,就让投资部门的劳动者放弃收入机会。其实,所谓的转型,所谓的结构调整,都应该是以做大经济为目标的。也就是说,如果你觉得消费比例低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是扩大和刺激消费;如果你仅仅认为比例不好,在刺激不了消费的同时想办法降低投资,从而改变一个比例数字,那又是太傻太天真了。就算是主动为经济减速也不应该是这个搞法。

   消费刺激不起来,当然有问题,但是问题的根子恐怕还不在“铁公基”上,甚至也不在大家常说的过度依赖出口部门上。出口部门和投资部门一样,它的增长同时也意味着部门内部就业者收入的增长,而且出口部门对消费的帮助更大,因为出口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容纳的就业人数更多,帮助了更多的农村人口的转移。

   要是这么说,消费刺激不起来,就没有问题了吗?在我的理解中,消费刺激不起来的问题,可能更多地要在分配中去寻找答案。我们经常提及的中国老百姓不敢消费,说是因为教育养老医疗的问题没有解决,其实这是政府转移的二次分配不够;我们还会提及的中国老百姓总会感觉自己比实际上要穷,是因为大部分人只能把大部分的收入放在银行里,而银行在非市场化的市场环境里,借着超低的利率不仅自己挣到了大把的钱,还使得借钱人“剥削”了存钱人的钱。

   因此,在温总理这次4月初的调研中,更让人看到希望的是,他再次提出了要打破银行业的垄断。只有打破金融部门的垄断,进而实现利率市场化,刺激消费才会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其他的都是浮云!(作者为本报编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