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一水三桥朱紫坊学府林立商贾云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0 05:50 来源: 东南快报

  两岸美丽富有儒雅之风不单是文娱区,更是商贸区

  “朱紫坊早年不叫这个名字,以前叫达善境。宋嘉祐、熙宁间(1056-1077年)坊内通奉大夫朱敏功兄弟四人皆登士版,朱紫盈门,就有了这个名字。所以现在坊内仍留有‘朱紫达善境古迹’石牌坊。”黄启权说。

  “朱紫坊始建于唐末五代,得名于宋,定型于明清,街区依安泰河而建,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河坊一体“的坊巷格局,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朱紫坊文化保护遗产规划》中,专家们用一句话道出了对朱紫坊总体价值的评价。

  确实,作为三坊七巷的邻居,朱紫坊在史上的声望不输于它。用建筑家的眼光来看,这里的空间格局是:一街水巷,河水荡漾,古榕苍髯,坊路交错,白墙青瓦,山墙曲屈,极富福州地方特色。

  关于它的美,在《榕城景物录》上就有记载:“唐天复初(901年),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这段话其实描述的就是当年朱紫坊两岸的美丽,小船从河上漂过,看着两岸高矮参差的酒楼,帘子后面是美女,隔着纱,看得见又看不清的样子,蒙蒙眬眬的,再加上飘过来的箫声,那是怎样一种意境。”齐上志说。

  “朱紫坊街区是唐、宋、明、清福州文化教育机构的集中区。历史上整个街区周围有三座文庙、两座县衙、一处提学院署,真是学府林立,学子云集,弦歌不歇,富有儒雅之风。”黄启权说。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朱紫坊不单是文化娱乐区,更是古时福州很重要的商贸区。”齐上志说,“这就是朱紫坊既雅又俗的地方,整个朱紫坊和老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

  他说,福州自古流行一句俗语,为“前街卖蚶,后街看灯”。意思是说,朱紫坊是商业街,主要出售一些“渔货”等食品和生活用品,而南后街主要是出售一些文化和手工艺品。

  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

  朱紫坊的繁华在史书上也有记载。龙昌期的《榕城景物考》里就有一句话,“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说的就是当时朱紫坊一带的商贸繁华景象。

  “以前站在安泰河边是能看到潮起潮落的,涨潮的时候,安泰河的水位开始逆流,这个时候,货物就通过船运到城里来,到朱紫坊卸货,做买卖的人就到这里拿货。退潮的时候,安泰河的水又恢复流向,这个时候,城里的垃圾什么的就流到城外去做肥料。”王勇坚说。“所以朱紫坊一直都很热闹。”

  黄启权则从安泰河的构造分析了朱紫坊街区成为“福州秦淮河畔”的原因。他说,安泰河东会晋安河出闽江,西通西湖,安泰桥边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码头。而且安泰河历史上曾经是福州城区的运河交通枢纽。朱紫坊街区面对安泰河,靠近安泰桥,安泰河的水运可通抵闽江,水陆交通便捷。这些因素都促成了其成为“福州秦淮河畔”。

  而陈明光认为,“唐朝,王审知入闽,开始沿安泰桥的东北方向建造所谓的‘梧州诸侯馆’,作为福州、建州、汀州、漳州、泉州官员驻扎使节之所。高官使节的入驻,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准,一些酒肆歌楼也就逐渐应运而生”。

  “朱紫坊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是有人的,以前的朱紫坊是青石板路,走在巷子里非常清幽,小时候住在朱紫坊,夜深人静的时候,听福州人穿着木拖鞋走路,敲着青石板的声音,在当时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陈明光说。

  三桥皆通津泰路绵延古榕是一景

  朱紫坊古有宛转桥(即广河桥)、福枝桥、新桥(即安泰桥)三座桥,故合称“三桥”,皆通津泰路。

  位于朱紫坊东段的第一座桥就是福枝桥。“朱紫达善境古迹”的石牌坊就在福枝桥南岸对面的住房门前。

  广河桥位于鼓楼区人民法院的门口,陈明光说:“我小时候,这里的人还管它叫观音桥。当时,还不是现在平坦的桥面,是拱形的。而且桥面也没有这么宽,只有现在三分之二。当时桥的栏杆是木头做的,在桥上还有一个观音样子的佛龛。当时桥的对面有一个尼姑庵,我们这里的孩子经常到桥对面去偷看里面的样子。”从桥旁的楼梯顺道而下,还能清楚看到桥东面的石壁上刻有“广河桥”的字样。

  站在广河桥上,东西望去,可见一棵棵高大的古榕树绵延在安泰河两岸。“这也是朱紫坊一景。”陈明光和齐上志两位老福州人都这么说。

  朱紫坊河沿是全市古榕最密植的地方,这些榕树据说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宋代时期福州就曾三次植树绿化,尤其在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当时的太守张伯玉不仅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而且还命老百姓也广植榕树。

  “眼前所见的这些榕树,据说就是当时留下来的。”陈明光说。

  齐上志在旁也解释,有一首诗曾记叙,“‘三楼相望枕城隅,临去犹栽木万株;试问都人来往处,不知曾忆使君无。’这里的‘使君’应该指的就是张伯玉了。”

  沿着广河桥朝安泰桥的方向前行50多米,有一棵老榕,树龄已逾千年,据记载为唐朝天复初所植的“龙墙榕”。“裸露出地面的树根和原先树下面的那道土基,看起来就像一堵根墙。加上树枝伸展的模样,所以才叫‘龙墙榕’。”陈明光说。

  长居“龙墙榕”对面的陈老伯也说,每年十二月初左右,会有成千上万的小鸟栖息于此,聚集数小时后便会散去,俨然成为河沿的一道美丽景象。

  两个爱情故事

  林则徐遇雨结良缘

  在“龙墙榕”与花园巷中间有一排唯一呈“凹”字形的居民房,挂着朱紫坊30号的门牌。在一排整齐的居民建筑中,它显得十分特别。

  陈明光说,这就是少年林则徐被招亲的地方,也是林则徐妻家的故居,可称它为林公岳父郑大谟故居。

  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原馆长李厚威证实了这一说法。李厚威说,这里也曾是明代滑稽人物郑堂的故居。原有的门头房(房子的第一进),就是面向河沿的部分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才呈现如今的“凹”字形。而不复存在的那个门头房的部分,就是少年林则徐避雨的地方。

  “这里面还有个林则徐遇雨结良缘的故事。少年林则徐奉舅父之命到鳌峰书院送文章。谁知刚走到朱紫坊就下起大雨,他只好就近在花园弄口的一户大厝(即郑大谟家)的屋檐下躲雨。因为闲来无事,便大声读舅父的那篇文章,惊动了郑大谟。交谈中,郑大谟见林则徐好学,将来必成大器,便不嫌林家清贫,招其为婿。这便成了遇雨结良缘的百年佳话。”齐上志说。

  一见倾心荔枝换绛桃

  “除了比较出名的芙蓉园、萨家宅子,其实,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地方,都是古迹,走过朱紫坊,它的古树,它的老宅,都连着一段古老的故事。”齐上志说。

  在安泰桥下,齐上志还说了一段古代荔枝换绛桃的凄美爱情故事。原来在后唐时期,家住在利涉坊(在安泰桥附近)的书生艾敬郎在端午节那天与隔河而住的姑娘冷霜蝉巧遇在西湖荷亭后,两人一见倾心。一天,艾敬郎凝视对河荔枝树,想要画下荔枝。冷霜蝉以为艾敬郎口渴,便摘了荔枝投过河岸。艾敬郎接过荔枝,也将绛桃掷过河岸。书生在绛桃上题了“身无彩凤双飞翼”的诗句投给女子,女子也题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句还给书生。于是,他们在安泰河两岸,通过投荔赠桃的方式,互定了终身。但是后来冷霜蝉被抢进宫。最后,这对恋人一同跳进柴塔的烈火之中,化成一对鸳鸯,双双腾空飞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