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微服”究竟“私访”了什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2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李志刚
但凡提到皇帝微服私访,当下人马上会想到这是皇帝“勤政爱民,为民解难”之举,并举证若干,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面的康熙皇帝,不就通过微服私访、解决了百姓很多冤屈吗?
其实这部电视剧,或许是编剧导演合伙“忽悠”、娱乐大众的“骗局”,纯属一些人一厢情愿的美好幻想。
翻遍史书,尽管有康熙多次公开深入基层,视察地方工作的记载,但却很难找到康熙“微服私访”的哪怕只言片语,相反的证据是他公开且高调“反对微服私访”的多次讲话记录。
据《清圣祖实录》载: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谕大学士,学士,九卿等:“朕尝观书,见唐明皇游月宫,宋真宗得天书,此皆好事狂妄书生伪造,岂可以为实而信之乎!又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在这段话中,康熙不仅言辞犀利地指出过去部分皇帝微服私访取得所谓积极成果,完全是读书人胡乱编撰的骗局,而且严肃强调过去有皇帝“微服私访”,是开创了“钓鱼执法”的恶例,最后郑重宣布自己绝不干此种“下三滥”、有损国家形象的事。理由是百姓都认识他,“微行”很难做到;其次是我可以通过健全的信息网络去了解基层,没必要靠“微服私访”。
据载,史上“微服私访”的皇帝大有人在,比如秦始皇、汉武帝、汉成帝、晋明帝、唐高祖、唐中宗、唐宣宗、宋太祖、宋徽宗、辽穆宗、明太祖、明武宗、清同治等等。
他们“微服”究竟“私访”什么呢?是体察民情、为民解难吗?完全说一件好事也没做,也不客观,合乎实际的答案是:“有,但的确少得可怜。”多数皇帝“微服私访”的目的实在是想出去透透空气、寻欢作乐,寻找刺激。不信,笔者举几个例子,看看这些帝王“私访”后取得了什么“伟大成果”。
先说汉成帝刘骜,他喜欢游乐,经常与富平侯张放微服私访并且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在青楼见到乐女赵飞燕后,大为欢喜,就召她入宫,封为婕妤,后又废了许皇后,立飞燕为后,赵飞燕之妹赵合德亦被立为昭仪,两姐妹专宠后宫,显赫一时。从此,一个帝国开始鸡犬不宁。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繁忙的征战之余,还忘不了寒夜宿妓。一次,朱元璋宿过一美妓后,由于心情兴奋,即兴题诗一首。不巧的是,美妓因此怀孕,孩子降生以后,美妓听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就带着儿子进京叩见,还不忘带上诗稿。朱元璋当然记得这件事,但作为皇帝,哪里能见一个妓女?于是他避而不见,但封妓女的儿子为王,还为他建造了豪华的王府。
朱元璋不见当年美妓,并不是说他做了皇帝就自动放弃“微服嫖娼”的爱好,尽管他后宫美人充栋,但他还是改不了从前的嗜好,偶尔也乘坐羊车夜半出深宫,当然,朱元璋这时所嫖的自非红尘妓女,应该是良家妇女,只不过有宫里、宫外之别而已。
纵情声色的明武宗朱厚照较之他的皇祖毫不逊色。他最有名的“微服私访”成果,大概是在山西大同邂逅了妓女刘美人。
正德十二年,明武宗微服游幸大同,把这个城市的妓女集中在一起供他挑选,明武宗一眼就发现了刘美人,于是召她出班演奏,结果技艺惊人。从此,这位色技双绝的妓女留在了武宗身边,日夜不离左右。武宗带着刘美人游山玩水,返回京城后,武宗和刘美人日夜寻乐,畅快无比,根本无心过问政事。
后来,武宗辟西内腾禧殿,专供刘美人享用,对她也是言听计从,武宗纵猎游玩,刘美人每谏必止。左右随从如果触怒武宗,都要乞求刘美人救命,刘美人往往一笑而解之,后来皇帝身边的人见到刘美人,马上触首叩见,以母事奉,并尊呼为刘娘娘。
被“光荣”当选史上“最倒霉”皇帝的同治帝,因家庭生活不和谐(老婆是被老娘指定的,自己不喜欢),生活放荡不羁,于是身边人经常给他送上“小说淫词、秘戏图册,帝益沉迷”。
有了黄色小说作理论指导,就需要火热的实践来验证,于是同治经常带上一两个铁哥们,著微服冶游,到崇文门外的酒肆、戏馆、花巷。
有史记载:“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凤辈,皆邀幸。”
又记载同治宠幸太监杜之锡及其姐姐:“有宦官杜之锡,状若少女,帝幸之。之锡有姊,金鱼池之娼也。更引帝与之狎。由是溺于色,渐致忘返。”
据载:醇亲王曾经哭谏同治皇帝不要搞什么“微服私访”,同治质问他从哪里听来的?醇亲王怫然语塞。又召恭亲王,问微行一事是听何人所言?答:“臣子载澄。”同治无语。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同治之死,比较可靠的说法是,被妓女传染性病梅毒,最终不治身亡。
皇帝微行,原无褒贬,但成帝得赵飞燕后,后人始对帝王“微行私访”就怀有敌意,于是皇帝“微服私访”,经常会遭到崇尚儒学的大臣地百般拦阻,其理由有三:一是因为古代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观念,作为圣君要“光明行事”;二是皇帝“微服私访”,那么他必须与随从平等相处,活动如布衣草根,这无疑有失体统;三是皇帝微服私访危险系数高,即使身边护卫皆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也难说没有三长两短。
正因如此,古代昏君“微服私访”,大臣闻讯后总会苦苦劝谏,希望照顾一下帝国的颜面,劝谏的理由之一是,“圣君断不会轻易为之”。
尽管如此,皇帝多生于深宫之中,即使生活丰裕无比,毕竟活动区域有限,高高的宫墙很难阻挡住皇帝对外界的好奇心。当他们对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后,自然会把目光转移到宫墙之外。
因此,“微服私访”对有些帝王而言,其功效实在是妙不可言,而这个功效,却和一些人幻想的“明君”微服私访以体察民情惩戒贪官,相去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