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奇迹与流通革命 确立流通业先导地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6 11:22 来源: 《中国商界》杂志反思
日本经济为什么成功?
我国政策研究机构和学术界在分析解读日本经济奇迹与成功的原因时,常常过分夸大、强化和突出其技术革命或管理的意义,认为日本之所以成功是源于“技术革新”或者类似于丰田模式的“科学管理”,有意无意中,普遍忽略或轻视日本流通革命的特殊意义,误解甚至曲解了日本经济成功的核心问题。
日本和中国、印度、东南亚诸国一样同属于亚洲国家。这些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历史上都没有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进一步说,市场经济发育成长过程都缓慢而且历史较短,没有经历真正意义的“现代商业文明”的洗礼,没有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商业游戏规则,比如交易制度、诚信体系等。因此,建立基于本国国情以及与本国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是直接关系着市场经济发育成长和完善的基本内容。没有建立起强大的拥有自主渠道的流通体系,所谓国情特色的市场经济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无疑,日本经济的成功是找到了打通市场化与工业化的“金钥匙”,即在工业化中后期及时地推进了“流通革命”,并建立起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如综合商社体制),从而使日本成功的绕过了“中等收入陷阱”,使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商流”和“物流”得以畅通无阻地流向国内外市场,实现了经济领域的现代化。
日本先后推进了两次流通革命。第一次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和支撑生产制造业,成功地实现了以批发和零售业为对象的第一次流通革命,从而基本建立起本国生产的商品能高效、便利、低价、快速地在国内市场销售的流通渠道体系。第二次是其后的七八十年代,为了保障“商流”的畅通,日本再次发动了以物流、信息流为对象的第二次流通革命,从而使商流、物流、信息流有机融合,彻底地为市场经济的完善铺平了流通的道路。而且,通过两次流通革命,日本成功地打通了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流通体系和覆盖全球的流通渠道网络,进而使“日本制造”走向世界,保障了日本资本和生产在全球的利益。
生产创造财富,流通实现财富,资本控制财富。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铁律”。显然,我们许多政府部门领导和学术界专家,要么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生产,轻流通”的旧思维中“中毒”太深,要么就是片面地被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下的经济学理论“熏淘”太深,大多遗忘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不发达、流通业落后的特殊国情,从而在研究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时“各取所需”地从自身偏好角度出发,往往只强调其自主研发、技术革命、企业管理等一系列与“工业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问题,而未注意到其如何推进“流通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最宝贵的经验,从而在我们的体制设计和政策制订过程中常常出现矛盾或不利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象。
探密
日本流通革命的胜利
日本流通革命到底是基于一种什么背景?是一条什么样的主线?有哪些特点?从日本流通业发展的历程看,它实际是沿着一条清晰的轨迹在演进,即消费革命——零售革命——物流革命三个组成部分。
日本流通革命的起因,实际上就是日本战后经过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两次产业升级,工业化进程快速进入中后期,经济进入高成长阶段,在此背景下,日本经济开始实现从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型。于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开启了促进消费的消费革命。所谓消费革命是指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消费规模的空前高涨或下跌使消费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正是由于消费革命的蓬勃兴起,传统的流通体系、结构和方式无法满足和不能适应新的条件,只有通过流通革命才能较快地适应新的条件。进一步说,在激烈的、短期内集中爆发的消费革命的推动下,流通系统不得不做出大规模变革和调整。
流通革命是在流通系统中某些弊端和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爆发的,解决这些问题和弊端是流通革命的主要目标。日本第一流通革命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缩短流通渠道、节省流通费用、提高组织效率。例如,流通企业为了实行低价格、大批量销售等经营方式,必须采用连锁化等管理方式。
日本的第一次流通革命的基本表现,就是1955年前后超市作为新兴流通业态的大量出现。超市虽然在美国出现较早,但是在50年代以前还没有全面进入日本。超市具有无人销售、自助服务、品种齐全、价格低廉和大量销售的流通特点。日本传统的零售方式主要是百货商店和小型的家庭式食品杂货商店。与超市相比,这些传统方式的不足暴露无遗,于是超市引发了日本战后第一次流通革命,这次流通革命带有“销售革命”的特点。除了超市之外,引起第一次流通革命的另一个表现是流通路线和流通机构的变革。
20世纪6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普遍面临一个如何面对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的问题。但是,传统的流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流通体系过于封闭以及流通渠道过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流通效率的提高,不能适应经济高速成长的要求,由此直接导致了流通系统的变革。
至于第二次流通革命,处于日本进入工业化后期,即服务经济主导时代。由于经济体系和结构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于是流通体系必须再次调整。第二次“流通革命”中,表现为折扣店、百元店等各种零售业态的兴起与发展,批发零售部门和物流部门的经营革新,交易模式、交易惯例的变化,流通渠道主导权转移,第三方物流发展等。
日本两次流通革命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次流通革命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主要解决流通体系不适应大生产和大消费的问题。第二次流通革命则发生在经济发展成熟时期,解决市场深化和全球流通渠道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在此阶段,流通业已经不仅仅是介入商品流通过程的商业活动,而且包含所有的社会因素的形成过程以及谈判、契约与行为的过程,体现价格体制再建和市场自由化等本质层面的全局性问题。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日本正是通过二次流通革命,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建成了一个流通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其流通产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对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基础导向作用。
借鉴
真正确立流通业先导地位
中国正在快速进入一个由于流通领域问题而矛盾频繁爆发的时代!经济中的大量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源于流通业“异常落后”而导致的“灾难”!流通业长期落后产生的后果正在向整个国民经济蔓延。
为什么扩大内需那么难?为什么“中国制造”有那么大的“出口依赖”? 为什么同一件商品,中国的售价反而可能高于国外?为什么中国进口的石油、铁矿、粮食、木材等,只要是中国需要的东西,国际价格就暴涨?为什么中国出口的衣服、玩具、家具、原材料、半成品总是长期低价?卖什么就跌什么?还不断遭遇“反倾销”?为什么中国流通领域的造假、山寨、食品安全问题、价格欺诈问题、行贿受贿问题等层出不穷?为什么中国的农产品,尤其是蔬菜、水果、药材等基础农产品,长期陷入周期性的暴涨暴跌过程中,没完没了?农产品的“流通暴利”根源何在?为什么中国工厂制造领域有那么多的库存和损耗?为什么中国流通领域的物流成本那么高?
显然,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中国市场经济所依托的商贸流通业太脆弱、太虚弱、太滞后。原因在于中国有着几千年的“重生产,轻商业,轻流通,轻服务”的经济和文化传统,从思想到体制,从政策到法律,整个国家都是围绕着生产而不是流通而构架的。因此,为了推进中国的流通革命,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尽可能地解决和扫除相关的障碍。
日本流通革命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培育和推动。日本是一个中央调控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于经济的推动主要采取产业政策的方法。日本流通产业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消费革命,解决了内需主导型经济与国内产业的联动问题,真正使流通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深深地融入到国民经济运行的血脉中去;二是解决了流通领域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三是解决了传统商业与现代流通业的关系问题,促进流通现代化。日本的产业政策背景比较接近我国的情况,其政府对流通业的管理值得我们借鉴。至于如何借鉴日本流通革命的成功经验,有待我们更深入细致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