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卫视的跨媒体玩法:大媒体概念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8 13:54 来源: 《英才》文|本刊记者 裴瑜 图|孟杰 出处|《英才》杂志2012年4月刊
“番茄炒蛋!”
这是履职香港卫视执行台长9个月的资深媒体人杨锦麟对香港卫视近期随国家领导人出访报道现场的趣解。
在那次赴美出访中,香港卫视和凤凰卫视的台标一同出现在对国家领导人专访的画面上,凤凰卫视的台标被戏称为一枚炒蛋,而香港卫视的紫荆花台标则被杨锦麟演绎成了红番茄。
努力争取各种重大的报道机会。从相映成趣的“番茄炒蛋”画面中,足以窥出香港卫视对节目内容的重视程度。尽管只是一家开播一年多的新电视台,但香港卫视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
与之前打打高尔夫、靠投资项目就可以让腰包迅速鼓起来的安逸生活不同,香港卫视国际传媒集团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高洪星在2011年有些身不由己。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高洪星坦言: “两年来,每天最让我头疼的事就是如何才能让节目做得更好。”
新媒体突破口
近些年,一提到电视台节目的播出,就会让人联想到“落地”一词。
对于香港的电视台来讲,他们所称的“落地”实际是指电视信号覆盖珠江三角洲,同时进入全国所有三星级以上的宾馆。如普通观众认为的,其电视节目可以进入千家万户,“即便是凤凰卫视也不可能做到”。 所以,高洪星打起了“落地”渠道之外的算盘。
“要知道,现在受众的收视习惯已经开始发生改变,手机、互联网、移动终端、IPTV、户外媒体,都可以成为收看节目的渠道。”高洪星表示,藉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香港卫视在内地的发力点,目前以新媒体为主,要投资建立网络平台。
香港卫视对新媒体的利用,其实并不仅是局限在与内地最大的官方网络机构——中国网络电视台签约、利用手机或计算机等终端播出节目这么简单。在高洪星的商业模式中,新媒体的价值被施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目前,我们在首都机场签下了很多LED广告屏、在京沪高铁上也签下了许多广告屏。这些新媒体平台,不再是简单地播节目,还能创造广告收入。”
这些有别于传统电视播出网络的新媒体业务被寄予厚望。在高洪星看来,该业务的发展不可限量,未来甚至可以和电视台业务一样,实现独立上市。被高看一眼不是没有原因的。现在,在香港卫视集团三大主营业务中,新媒体业务的贡献最大,超过了全部份额的五成,投资业务居于次席,电视台业务略有亏损。
易观商业解决方案新媒体业务中心总经理盛利坦言,“新媒体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和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新媒体方式切入内地市场,对港媒来说是一个更容易实现的突破口。”
但是,尽管新媒体业务可以带来大量收入,归根结底香港卫视仍是一家以电视台业务为龙头的集团,电视台业务不可能长期被其他两项业务落在后边。而追赶另两项业务的关键就是节目质量。
为了打造高质量的节目,高洪星砸重金组建了核心内容班子,引进了香港知名媒体人杨锦麟出任执行台长,珠三角知名读报人陈扬领衔主持直播节目《截击时事》,传媒新锐秦枫任职采访总监……仅节目的制作费用,一年就达到了1亿-2亿元。其中历时四个月的大型纪录片《强疆梦》,前期制作费用就高达2000万元。
目前,香港卫视以24小时不加密方式卫星播出,覆盖港澳台、中国大陆,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通过美国麒麟电视、汉雅星空两大电视网,香港卫视实现了在西方主流国家“落地”,覆盖了北美、欧洲、澳洲、东南亚部分地区,以广告分成的模式盈利。“这一块是不需要成本的,只有收益,尽管不多。”
大媒体概念
录用中文熟练的外籍主播,以西方习惯的叙述方式报导全球新闻、介绍中华文化……如今香港卫视汇集了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外籍主播,力求以更加贴近西方的形式表达中国元素。而坐阵香港卫视的高洪星也顺利完成了从投资人到“媒体运营者”的360度转身。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0%以上,而中国尤其是大陆地区,该比例还不足5%。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文化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看到了投资价值,高洪星决心在文化产业领域掘金。
作为香港卫视的老板,高洪星一度是一个“神秘”人物。他早年投身证券市场,曾任职国泰君安高管,并一手组建华林证券,“打造了无数个亿万富翁”。后来,高洪星“有幸”成为了新京报的股东,并在短短数年内获得了较好的投资回报。
正因为有文化行业的从业背景,高洪星才将目光投向香港卫视。从做出决定到完成香港卫视国际传媒集团的注册,高洪星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此后,高洪星全身心投入到香港卫视的运作中。
谈起自己的“投资经”,高洪星表示并没有特别之处,无外乎三点:一是寻找符合大势的产业;二是在该产业中寻找排名靠前的企业;三则是选准管理团队。“这一点并不是靠了解,而是看这个团队的诚信。”
这种投资人特有的理念不自觉地渗透到了香港卫视的风格中。香港卫视也因此更兼具了浓浓的“投资味”。
投资业务是香港卫视的一大特色,且其投资领域并非只局限在文化影视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投资业务的最显著代表。“目前,我们已经与杭州市合作者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3亿元兴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
在高洪星看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并非纯粹的地产概念。“我们同时还参与了电影《三国·荆州》的投资,与当地政府合作的外景地旅游区已经开工。但文化创意产业园并不是那个概念。”
高洪星发现,像横店这样的影视基地,参观的门票收入只是一小部分,其带动经济的更大之处在于其周边吸引了成千家为影视拍摄配套的公司。以服务影视拍摄为纽带,这些公司产生的效益要远远大于影视基地的门票收入。“它更类似于中关村孵化器,不仅能吸引相关企业,更方便节目制作内容,丰富媒体内容与资源。”靠整合资源赚钱,显然,这种想法已经回归了高洪星擅长的投资人思路。
尽管,在高洪星的所有收入中,香港卫视的整体收入微乎其微,但是这块业务目前占据着他百分之百的精力。毕竟,电视是一个烧钱的行业,以投资盈利或其他业务贴补电视业务在所难免。高洪星设想过:将来的电视台业务一定要成为集团的主业,份额要占到50%以上,新媒体业务次之,投资业务随后。但是,在形成“完美模式”之前,电视台业务究竟要被补贴多久?三大业务的最合理份额又是多少?所以,怎样形成自己独特的盈利组合与模式,成了高洪星未来着力探索的最核心问题。
“凤凰卫视是老大哥,刘长乐先生则是我学习的榜样。以前凤凰也在同一幢大厦,凤凰在9层,我们在17层。”高洪星坦然一笑,“这次不单单是一笔投资,更是一项事业,因此绝不可以急功近利,要把眼光放长远,找到自己差异化竞争的独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