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6 01:5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连日来,本报陆续发表了多篇社论,关注“毒胶囊”事件以及整个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对于一个媒体来说,这不是常态现象,颇有“破格”的意味。这些与每一个普通民众都息息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刺眼地、尖锐地摆在眼前,让我们根本无法忽视。
随着媒体曝光力度的加强,“中枪”的企业名单在拉长,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企业。涉及的行业、产品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两天,问题蜜饯又成为焦点,曾经食用过相关产品的消费者闻此消息,比吃了苍蝇还要难受许多。最新曝光的,是萨其马糕点。有报道称,多家萨其马加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添加有毒化工原料硼砂。
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也再次点燃了民众的愤怒情绪。这些安全问题发生之后,危害究竟有多大,没人给出明确的解释。个别学者的少量胶囊无害论,不仅没有起到科普的作用,反而让人更添加了几分不满。有人悲怆地发问:我们还能安全地吃什么?
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今日中国社会愈演愈烈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不得不说,这真的是漫长的转型期内恐怕很难绕过的一个难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的种种问题的存在,并不孤立于整个社会生态。如果社会生态整体上不能更为纯净,则此难题的解决,真的是相当不易。
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一再发生,大大降低了民众的幸福感。它宛如社会肌体上的一个溃疡,病症大家都很清楚,却缺少良药。或者说,良药的配方也都齐全,却总是不能生产出来,用于治病。于是,今天这里发炎,明天那里生疼,让人备受折磨。
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光生气、愤怒并不能解决问题。整个社会,从上到下,从政府到企业到个人,当以这个时段问题的集中爆发为契机,寻求阶段性的、深层次的治理,更寻求建立、完善长效的解决机制。在这里,有必要明确的是,面对日益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的食品、药品安全危机,每一个人、每一个公民都无法置身事外。
在某种意义上,能不能解决好食品、药品安全危机,是对执政者执政能力的考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关乎国家形象的大事。正因此,从政府监管角度来说,更应下大的决心。这种决心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一些地方政府能不能不把问题企业当作宝贝畸形地呵护起来?在出了问题之后能否不想办法掩护他们安全“撤退”?又如,在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出现之后,针对监管者的问责,能不能真正兑现?要知道,不能兑现的制度其实比没有制度还要糟糕。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对其道德良知的呼唤自然必不可少,与此同时,也应如我们在昨天的社论中所说的,必须提升企业犯错的经济成本。要让犯错者切实地感受到惩罚之疼,让其风险与收益之比匹配起来,进而消弭其生产伪劣乃至有毒食品、药品的动机。
就深层次解决食品、药品安全危机而言,其实每一个个体也当发挥作用。能够帮忙监督的,要发挥监督功能;远离食品、药品行业者,至少也应该学会“用脚投票”,努力维权。
我们注意到,许多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都不是偶发的事故,而是问题存在了很多年。处于行业上下游链条中的许多人,其实都有所知情。但很遗憾,绝大多数人保持了可怕的沉默。其结果,直接造成所谓的“相互投毒”现象。这些人中,有的或为蝇头小利而沉默,有的或以为事不关己而沉默,没有尽到应尽的公民责任。
一再爆发的食品、药品安全危机,令人痛心,也是中国社会之耻。但愿这一轮的危机,真的能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契机。如此,是中国民众之幸,是中国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