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国下轮出牌将直指中国经济硬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2 02:0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李众敏

  [ 美国其实已经出完了第一轮牌,传统的“内政撬动外政”、外援服务外交等方法已经被使用

  如果第一轮出牌仅在外围下工夫的话,那么这一轮出牌将会直指中国经济的硬伤 ]

  基辛格在评价中美关系走向时,认为两国不应也不会走向冲突。基辛格是对的。但因此认定美国会对中国之崛起袖手旁观,那也未免天真了,不出现大的冲突绝不等于美国会坐视中国做大,我们只可以期待美国会有文明、不超出常规的出牌。

  在重返亚太的过程中,美国其实已经出完了第一轮牌,传统的“内政撬动外政”、外援服务外交等方法已经被使用。那么,接下来美国会做些什么呢?新一轮的出牌已经初见端倪,如果第一轮出牌仅在外围下工夫的话,那么这一轮出牌将会直指中国经济的硬伤。笔者以为,对应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有经济比例过高、出口引致型就业过高等三大硬伤,美国新的经济政策将会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形成牵制:

  一是以美国制造挤压中国制造。不论谁在今年当选,美国首要的任务都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美国新任总统于公于私都要提振产业、增加就业,这并不是针对中国而出台的政策,但客观上会对中国形成牵制。由于汇率(相对人民币)贬值,加上劳动力成本下降,中美两国劳动力成本差异迅速缩小,美国制造业复兴的概率大大上升,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数据也显示,美国的传统制造业正在复兴。如果综合考虑劳动力成本、进口关税、运输费用等因素,越来越多在中国生产并出口到欧美的企业,将有可能选择在美国生产。

  提升美国制造,并吸引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美国,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首先,可以降低中国的净出口。虽然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但出口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贡献要远大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这是由加工贸易所决定的。其次,可以抑制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市场规模,出口可以使得中国企业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规模来支持技术创新,如果国际市场缩水,企业创新的能力也会同时缩小。

  二是以竞争中性应对国家资本主义。在澳大利亚的竞争政策中,美国人找到了宝,这个在澳大利亚不曾用到中国国有企业身上的政策,可能会被美国频繁用于牵制中国国有企业的国际化拓展。竞争中性已经被跨大西洋委员会所认可,并责成经合组织出台相关的指南,根据美国的初步计划,将会用于双边投资协定(BIT)、泛太平洋伙伴关系(TPP)等领域,并有可能进行更广泛的使用。

  如果美国的计划顺利推进,并获得欧洲、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支持,那么竞争中性对中国国有企业造成的挑战将是前所未有的,从现实情况下,其他国家也乐于将竞争中性政策进一步推广。竞争中性将会对中国国有企业出口、海外投资、工程承包等国际化经营活动造成严重阻碍,如果说美国在使用安全审查时是孤立的、在耍政治牌,那么竞争中性则更容易唤起共鸣,也更名正言顺。

  三是以贸易转移降低中国的净出口。在重返亚太之前,美国从来没有对亚太区域的贸易协定表现出如此大的兴趣,尤其是具有“定向排他”特点的泛太平洋伙伴关系(TPP),更是让美国爱不释手。而中国周边国家出于对中国的担心,或是对美国需求的期待,或是外交考虑,也愿意克服困难和美国签订贸易协议。众所周知,贸易协定的重要效果之一就是贸易转移,这些贸易协定不会损失美国利益,但可以让美国的盟友获利,让中国受损。

  对于美国的战略性出牌,笔者以为,中国要战略性应对。

  对于中国而言,应对美国的牵制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使得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迫切:

  一是以国内市场扩容应对美国制造。中国并不缺刺激国内消费需要的药方,只是缺乏具体的措施和执行力。通过增加国内消费,既可以弥补出口下降产生的就业缺口,也可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是以国企改革应对竞争中性。竞争中性所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无法回避,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国内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可以参照经合组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指南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进行改革,增加透明度,并将与国有企业相关的政策调整成“普惠式”的政策,采取更为公平和市场化的执行方法。

  三是以综合措施应对贸易转移。首先是要采取跟进策略。尽管存在现实的难度,但中国应当积极跟进美国在贸易协定上的步伐。一些美国主导的比较关键的协定(如TPP),中国要克服困难、力争参加,在中国尚不具备参加的条件时,要尽量拖延协定。其次是要采取模仿策略。中国可以和其他国家签订更多的贸易协定,以中国国内市场的吸引力,这应该不难实现。最后是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要利用金砖国家合作平台扩大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并在发展中国家开拓新的市场需要。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从外交、融资、保险等各个方面提供便利、做好保障。(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副研究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