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有效城市化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3 00: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36年前,当托尼·赛奇以英国学生身份首次踏上中国大陆土地时,并未料到此后三十余年间中国城市化可展现出如此宏大演进。这位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发展新阶段将不可避免须面临一系列挑战,最重要的是如何实践有效城市化。
托尼·赛奇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公共政策项目负责人。为配合教学研究所需,他近期在哈佛大学启动了一个中国案例研究项目,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中不同领域的政策现象展开调研,包括他本人近年来重要研究课题中国城市化问题。他目前正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家胡必亮合著新书《中国乡村,全球市场:中国农村发展中新集体所有制的作用》。
赛奇在专访中强调说,对中国而言,下一阶段积极推动有效城市化至关重要,以避免可能引发的社会公平、社会治安等问题,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能否实现鼓励创新、提高生产力、产业升级,以成功吸收持续增长的城镇人口。”
赛奇说,和所有国家一样,中国城市化进程推进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遭遇瓶颈。挑战之一,随着城市化程度日益提高,农民对土地依赖日趋降低,农村生产力大规模涌向城市,如何构建一个有效架构来吸收庞大农民工群体,如何帮助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从“融不进城市”和“回不去农村”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从而真正成为城市资源享有者、发展红利获益者,如何建立有效福利保障机制支援他们脱离土地后的生活。“这个问题在第二代乃至以后的农民工身上会更为凸显。”
挑战之二是如何对待留在农村的人口。赛奇说,中国农村较穷困人口目前主要集中于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方面,在农业人口转移向更高生产力的工业或服务业领域的同时,大规模发展商业性农业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土地经济产出、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但目前这在中国还存在难度,须尽早找到应对之道。
不过,赛奇也指出,对比此前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战略时期,中国现有农村政策无疑正在发生显著转变。“我们看到中国领导层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改革开放并未让所有群体利益均沾,并正在进行重要尝试,希望尽快改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包括‘低保’政策从城市贫困人口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扩展、对农村医疗保障系统的改革和完善等,这种再分配的理念相当重要。”
在整体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过程中,中国人口特征正在发生重要改变,尤以老龄化问题和男女比例失衡问题最为凸显。对此,赛奇说,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已成为摆在中国政府和社会面前一道综合性难题。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将于2015年至2016年开始面临负增长,意味着太少劳动力要支撑太多退休人群,对希望保持增长势头的中国经济而言是不小负担,中国政府必须在保持增长和完善养老保障体制之间做好平衡。
尽管人口红利已接近底部,但赛奇认为,“中国经济不必非要面对硬着陆的境地”,发展潜力依然巨大,原因之一在于预计今后十年还会将三四亿人口带入城市化进程,可为增长提供充足动力。
与此同时,赛奇也提醒两个警讯值得中国政府关注。第一,作为下一发展阶段正常现象,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在2020年左右届时可能降至4%至5%水平,但真正挑战在于届时中国城市大部分投资减缓,人口特征已发生较大变化,比较优势逐步削弱,中国能否找到良方避免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脱离陷阱的优势之一在于中国人口基数已然庞大,可充分挖掘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第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可忽视,仍须警惕宏观风险。在可持续的融资层面上,恐怕一直以来对城市地区的高投资力度届时将难以为继,但城市化进程诸多问题届时又亟待解决。
随着中国实力增强、地位提升,以及中美关系日益牵动着全球神经,不懂中国事务难以真正了解全球问题,因此中国问题研究受到美国一流学府学者和学生前所未有的重视。
对此,赛奇回忆说,“记得我12年前来学院任教时,对中国感兴趣的同僚学者只是少数,但如今大多数人都密切关注中国某个或多个领域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主动开展中国案例研究。这些案例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模式’,在一系列全球化议题上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广泛适用性。”
他告诉记者,随着中国重要性日益加强,不少学生自发地希望在走出大学校门前增加对中国的了解,也相信中国是他们今后学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课题。更有意思的是,这种了解也让年青一代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更加认同中国正专注于积极解决国内艰巨的发展任务,对“中国威胁论”的疑虑也随之削弱。
今年又逢美国大选年,在外交、贸易等领域对中国展现更强硬姿态似乎是两党竞选阵营惯常策略之一。对此,赛奇认为,在大选政治周期内,在美国的确会出现更多不利中国的声音、姿态和行动,但竞选人真正当选后将意识到有必要保持正常化的美中关系,而中国对此类美国政治现象的理解和处理也已更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