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佬成清波被逼债 亚星锚链抖出中技系资金漏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5 09:00 来源: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华平 北京报道
一个是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净资产几十亿的资本集团,一个是主营船舶机械制造的上市公司,本来没有任何交集,却因为一项金额为2.5亿的信托贷款纠缠在一起。
5月3日,《华夏时报》记者从亚星锚链(601890.SH)和国联信托得知,作为受托人和债权人,面对违约风险,他们紧急终止了一份2.5亿元的单一信托计划,贷款人为深圳中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其法定代表人成清波将作为连带责任人。
成清波是上市公司成城股份(600247.SH)的董事长,5月2日还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成城股份的临时股东大会,讨论将中技实业的部分资产转让给成城股份。这是一项现金交易,中技实业和关联公司可从中套现约2.11亿元。
作为胡润百富榜上的中国富豪,成清波通过资本市场发家,是证券市场低调的资本系中技实业的实际控制人,旗下的资产包括商业地产、电力、铁路等十多家公司,近期却遭遇上市公司股权被司法冻结、土地使用权被法院查封。
一位和成清波有过合作关系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成总同时在运作多个项目,资金周转一时紧张很正常。从上市公司中看到的中技系资产也只是表面现象,中技系不可能连2.5亿的偿还能力都没有。”
2.5亿信托贷款违约
然而,在亚星锚链的追债过程中,一点点地暴露出中技系的资金问题。“中技实业在信托计划抵押的土地资产已经被法院查封,法院有优先处置权,但我们有优先偿还权,目前这笔贷款还是安全的。”5月3日,亚星锚链证券事务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信托圈,亚星锚链紧急终止国联信托资金理财作为一个事件,被广泛传播。今年一季度,中技实业未能及时支付利息,引起了亚星锚链和国联信托方面的警觉。
亚星锚链的人士告诉记者,发现中技实业持有的成城股份被司法冻结,为保证我们的贷款安全,才采取措施结束和中技实业的贷款合同,并宣布贷款日到期立即还本付息。
根据成城股份4月5日发出的公告,其第一大股东中技实业持有的3025万股全部被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司法冻结,其中部分为轮候冻结。成城股份是中技实业唯一披露控股的一家A股上市公司。成城股份2011年年报还显示,中技实业持有的2900万股份一直处在股权质押状态。
在4月25日结束贷款合同后,亚星锚链委托国联信托和律师开始追债,国联信托向江阴市公证处申请出具了该信托项下的相关债务人中技实业及法定代表人成清波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执行证书。
国联信托业务部门的人士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指定贷款的单一信托计划,违约风险由受托人承担。我们负责做风险揭示,面对当前的情况,我们只有提前结束这项贷款,保证客户的资金安全。”
由于中技实业没能及时还本付息,亚星锚链又指令国联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抵押土地,这是中技实业在上海的一处土地资产,经评估,价值为 52620.58 万元。
当亚星锚链的律师前往上海土地管理处查询时,才发现中技实业的其他债权人先行一步,这处土地资产已被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于 2012 年 2 月 16日执行司法查封,查封期两年。国联信托的人士称,这不影响我们作为抵押权人的身份,如果被拍卖或者用其他方式处置,我们有优先偿还权。
本报记者向深圳罗湖区立案庭查询未果,但知情人士称是中技实业的贷款银行申请了资产保全,这是银行为保证贷款安全的惯用手法。
多处套现
5月3日,本报记者向深圳中技实业总部询问此事,对方称董事长成清波很少来公司,关于贷款违约的问题,对方不予置评。
按照亚星锚链去年7月份签订的委托理财合同,这笔2.5亿信托贷款,期限为18个月,约定年利率高达15.2%,最初指定国联信托向中技实业子公司湖北华清电力有限公司发放贷款,用于一处水电站项目建设。后来由于政策限制,改为直接向中技实业发放,实际用途没有明确限定,这也为后来的违约埋下了隐忧。
一位和成清波有过合作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中技系控制了太多公司,其控股的上市公司远不止成城股份一家。成清波重资本运作轻实业,资金和精力主要用在了资本市场,而旗下实业都是别人在打理。
中技系直接控股上市公司成城股份,还通过国恒实业控股国恒铁路(000594.SZ),持股13.81%,其关联公司深圳市益峰源实业有限公司一度控股ST国创(600145.SH),目前为这家上市公司的第三大股东,持股份额约为3.44%。在多方债务问题下,中技系近期连续做出从上市公司套现的动作。
中技系关联公司益峰源持有ST国创 1300万股 (占总股本的 3.44%),大部分质押给了重庆轻纺控股(集团)公司,并表示一旦办理完所持公司解押手续,在一个月内全部减持完所持本公司股份。
而近期,中技实业正在向上市公司成城股份转让旗下湖南成城精密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双方确定的交易价格约为2.11亿元。
5月2日,成城股份在北京召开了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该项收购议案。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临时股东大会由成清波主持召开,实际到现场的股东和股东代理人只有4位。
中华网警示人民网商业模式转型
炒新热浪助推人民网市值超《纽约时报》
本报记者 郝静 上海报道
上市首日涨幅73.6%,次日涨停,3日涨幅3.35%,以高倍市盈率发行的人民网(603000.SH)无疑是2012年以来的最牛新股,挂牌仅仅3日,二级市场价格已经较之20元的发行价翻番!以5月2日的数据来看,人民网的市值已经超过百亿,即接近于搜狐的市值,并相当于1.8个《纽约时报》以及3.5个凤凰新媒体的市场价值。
新股“高帅富”
“这样的股票,我们现在建议投资者回避为佳,5月3日换手率仍超过57%,很多资金是在获利了结,价格肯定是偏高。”华泰证券一位分析师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4月17日,人民网公告称,其在初步询价期间,提交了有效报价的配售对象有115家,对应的申购数量之和为48790万股,为本次网下发行数量的35.35倍。而在初步询价中,光大证券集合理财产品阳光集结号混合一期给出了25元的最高价,长盛基金管理的社保基金四零五组合给出了最低询价8.6元而无缘折桂,高低悬殊相当之大。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在上市首日表示:人民网经过前期路演之后,发行价大大超过预期。在当今股市低迷的情况下,投资者申购踊跃。为了让利于民,最终取了20-22.5元定价区间的下限。
由于其发行价20元、发行市盈率50倍、超募资金10亿以及网下冻结资金超过1000亿,种种指标均超出预期,人民网被股民们称为新股“高帅富”。
“人民网概念比较独特,首先是官媒第一股,其次又是门户网站的第一家,其独特的背景导致其盈利能力非常稳定,并且近期传媒股都很受追捧,比如说凤凰传媒,而人民网背靠财政部,具有新闻的定价权,这是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前述分析师表示。
“盈利非常稳定,但成长性其实很难说,外界其实对于其募集资金项目是有所腹诽的,比如说采购多少台IPAD之类的。”华泰分析师指出。计划募集 5.27 亿元人民币,投入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项目、技术平台改造升级项目、采编平台扩充升级项目等三个项目。而其招股说明书中也坦承:超过 2 亿元用于购置设备等固定资产和软件等无形资产, 且技术平台改造升级项目和采编平台扩充升级项目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下一个中华网?
人民网于 2005 年 2 月 6 日由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和中闻投资共同出资设立,2010年改制变更为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同年两次增资,股东中加入了中信证券的子公司金石投资以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及中石化等,股东阵容增加至15名。其最大的客户是财政部,政府色彩浓厚,且其网站的访问量和点击率与新浪等门户网站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位人民日报社子公司的人士则告诉记者:“去年年末的时候开始说上市这个事情,进展得很快。但外界也有质疑,主要是人民网股东有《京华日报》、《环球时报》等等,他们自己有网站,这个是存在同业竞争的,而且人民网目前与人民日报社仍有一定的关联交易。”
有专家看好人民网的稀缺性,类比百元股茅台。而另有人士则担忧其为下一只中石油,孰是孰非见仁见智。而令人想起同样是出身国资的新华社下属的中华网,曾经作为纳斯达克上市的第一家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辉煌一时,股价一度狂飙至220美元,市值超过50亿美元甚至数倍于今天的人民网。
此后中华网大股东大玩金钱进军游戏、软件开发等新领域并执迷于并购。缺乏清晰盈利模式和核心竞争力的中华网被新浪、搜狐等后起之秀纷纷赶超,中华网没能过完其第一个本命年,在2011年末黯然摘牌,而其最后一笔交易价格为0.4374美元,仅及最高峰期的1/500。
汇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震则表示:“看不透这家公司,毕竟有一些非市场化的因素在里面,并且国外也没有这种盈利模式作为对照。不过人家确实实实在在是融到钱了,而且和中华网情况不同,毕竟美国的国情和我们并不一样。”
“有个朋友来我这里推荐这只股票,原因主要是政策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加上国企未来的整合,中长期仍有空间。”明渝霄阳总经理罗斌认为,“炒作人民网目前主要是以游资为主,几千万股的盘子比较小,而且现在政策又支持文化传媒板块,从龙虎榜数据来看,都是国信泰然九路等几个有名的游资席位在参与。”
ST春兰勉强保牌“摘帽”路仍远
本报实习记者 李净谦 南京报道
连续3年亏损的ST春兰(600854.SH)4月20日公布其2011年业绩,在2010年净亏损3.28亿的情况下,2011年ST春兰勉强渡过难关。
但五一节后的首个交易日,在主板退市制度征求意见的消息刺激下,ST板块出现大面积跌停,跌停数量达到七十多只。其中ST春兰早盘也一度触及跌停板。收盘4.39元,全天下跌2.66%。
保牌之后的ST春兰未来的命运堪忧。
2011年勉强“保牌”
ST春兰仍然面临被停牌的命运。曾为上个世纪的空调业霸主,如今的母公司春兰集团似乎已经力不从心。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空调行业是一种寡头垄断形式,半壁江山已被格力、美的、海尔三者牢牢占领,再加上原材料、人力成本近年来节节上升,行业竞争更加激烈。ST春兰2011年空调收入为7.68亿,同比为负增长。一方面是行业调控的影响,一方面和龙头厂商的竞争并不占优势有关,其主营业务近两年一直处于亏损或者微利润的状态,如果没有新的投资项目,很难有大规模的好转,但不排除在其他方向寻找出路。”
ST春兰被停牌又复牌之路,久经坎坷。
2008年5月被上证所停止交易,无奈之下,ST春兰在2009年9月宣布用价值6.56亿元的应收账款以及旗下3家子公司股权置换春兰集团拥有的泰州电厂10%股权、泰州星威房地产公司60%股权及15.6万平方米土地等资产,以此方式公司当年勉强盈利,并在当年11月成功摘星复盘。不过,资产重组并未彻底扭转ST春兰的窘境,2010年公司又巨亏3.28亿元。2011年则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按照交易规定,ST股如果2011年再次亏损的话,就要被披星。重压之下,ST春兰交出了2011年成功保牌的成绩单。
2011年年报显示,201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837.34 万元,同比增长105.59%;公司获得营业收入9.56亿元,比2010年同期减少8.28%;基本每股收益0.0354元,其中政府补贴100多万。
未来路在何方
投资者们对ST春兰期待最多的便是转型再重组。
业界人士分析,让ST春兰转型的办法之一是母公司主导的重组,多元化发展恰可为重组铺路。正如春兰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陶建幸把春兰集团的发展描述成三个台阶那样:“第一个台阶是家电,我们达到了但没放弃;第二个台阶是商用车,未完全达到高峰;第三个台阶是新能源,我们已经开始准备。”
4月18日,国务院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业内人士指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设备和配套措施,锂电池、充电桩设备的制造商空间巨大。如果老牌业务空调难以“救主”,那么春兰大股东春兰集团的新能源环保电池项目能否“相助”?
从春兰宣布对于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开始,一直备受投资者关注。东吴证券研究锂电池的研究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目前的使用情况看,微型锂电池已经全面进入了手机、仪器及电动工具等领域,竞争是越来越激烈。”
动力锂电池主要用在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领域。该人士还说:“前者使用已经成熟,而动力锂电池的应用却仍在徘徊阶段,我国的锂电池发展技术要求高、投资成本巨大,并且动力锂电池概念样品多,进入市场的少;没有像微型锂电池那样形成规模。”
实际上,早在2005年,春兰集团在新能源这个新兴产业上也投下了重金,打造研究中心,开发新能源产品。其中镍氢动力电池的延伸项目混合动力“车用镍氢电池组及其管理模块”被国家列入863计划,后期研究院研发锂电池项目。
但记者调查发现,该项目仅为其控股集团春兰集团其他下属公司春兰清洁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扩建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及电源控制系统项目,研发至今市场推广无消息。
对于有无可能被注入新的投资预期,春兰股份董秘徐来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要看大股东春兰集团的安排,2012年我们继续以空调、压缩机为主。”
对此,某上市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表示:“ST春兰一直是被市场当做‘新能源’概念股关注的。整个锂电池产业目前在国内还没有成熟,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产业政策推动下,很多企业都对此寄予厚望,但是有哪些真正产生利润,现在还不好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