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掘金传统文化 寻找奢侈品的中国血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5 09:00 来源: 华夏时报

  吴小曼

   “给我倒杯茶吧,艾兰小姐, 请用这精美的中国瓷杯。 ”

   诗人波德莱尔在他的书中描写了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范式,用精美的中国瓷器品尝下午茶,谈着有关东方的神秘话题。

   “滑滑的丝绸与身体的触摸,如同情人的手指从肌肤上滑过。”在中世纪前的西方文学作品中,丝绸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身份地位的彰显。这种从身上滑落的慵懒只能是贵妇人的专享。帕慕克就在他的小说《红》中,写到一个佣人如何奢望一件丝绸的睡袍。

   一件丝绸睡袍从中国到土耳其,其价格是一个佣人几年的收入,她注定只能是梦想。

   不说是佣人,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也无法享用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莎士比亚只好在他的《仲夏夜之梦》为大众堆砌了一个东方世界,玉石、瓷器、建筑,这些只能在王宫和贵族的客厅看到。

   因为当时英国普通人一年的生活费用大约5英镑,而一磅茶叶就价值10英镑,一件顶级瓷器差不多要50英镑。

   丝绸、瓷器、茶叶,被源源不断地送往西方,并影响着欧洲贵族的生活方式。

   来自中国的奢侈品,因而才激发了几个世纪西方人的热情和想象。

   斗转星移,几百年后的中国人,开始以使用西方人的奢侈品为傲,爱马仕、宝格丽、LV……不仅可以作为身份标签,还是一种时尚生活的象征。

   “根本不用看标签,一次买下了LV20个包。”一位艺术家朋友看到国人的购买欲啧啧称奇。无独有偶,一位自称是败家女的网友在网上晒单,说她在香港一次扫了20多件奢侈品,总价格在50万人民币左右,而一个普通家庭的年支出可能在5万左右,这像不像几个世纪前的伦敦呢?

   我想,当时伦敦上流社会的人更多的是对东方文化的品味、把玩,而不是今天中国人赤裸裸的消费。

   “到中国去”,如今在西方的品牌界流行一句话,他们当然不是为中国的瓷器、茶叶着迷,而是为中国的消费力吸引。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2年1月11日最新公布的中国十年官方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

   而让欧洲奢侈品巨头狂喜的是,奢侈品消费并不受经济疲软的影响,相反,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奢侈品成为最富活力的行业,而这一切无不拜中国人所赐。

   “追求一种极致的生活,奢侈品无不是它在经济上的反映。”以传承传统工艺为傲的爱马仕已经不能满足于向中国人销售它的产品了,他们想图谋中国50年、100年后的市场,不久前与中国设计师蒋琼耳合作,打造本土奢侈品“上下”。蒋琼耳说她唯一的梦想就是:再创中国高档手工艺辉煌。

   而中国几千年的皇家文化,精湛的手工艺却在“文革”时中断了,蒋琼耳感觉有一种与传统文化对接的责任感,但也深知在一个习惯粗加工的国度做奢侈品的艰难,她说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像爱马仕这样的合作伙伴,它愿意等待。“其他商业项目的项目周期一般为5年或10年,在‘上下’,这个梦长达100年,200年。”而这是成就奢侈品最基本的条件,时间与情感。用时间去打磨细节,用情感培育消费者对一种文化和一种生活方式的信心。

   “法国制造、意大利制造。”中国消费者看重的是奢侈品血统,“中国制造”一定是粗鄙和简陋,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认为企业家的短视导致一个经济大国却没有自己的奢侈品。

   而爱马仕等奢侈品巨头显然已经在向更高目标冲刺,不仅使用东方元素满足中国人的消费心理,而且要开发中国奢侈品牌,来完成历史与现代的对接,让大家去分享传统文化的精致。

   这些,是不是奢侈品的中国血液呢?品牌咨询公司杰里·克洛德表示,“上下”植根于绵延5000年的文化……避免了人们对中国国际品牌的负面看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消费者自信心的增强,他们渴求文化上的认同,国际奢侈品开始寻求突破口,而作为拥有先天优势的中国企业家却没有去挖掘传统文化的附加值,打造中国奢侈品依然是一段漫长的旅程。

  (作者系本报文化生活部主编)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