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新政影响显现 海达股份中止发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1 19:37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CUBN记者 易斐 北京报道
IPO改革新政中,取消机构网下配售三个月锁定期、提高网下配售比例达到50%等的影响已显现,一批尚未发行却需按原政策发行的新股又面临询价机构不足的压力。
截至5月4日,海达股份因报价机构不足20家,被迫中止发行。这是迄今为止第三只因报价不足20家而被迫中止发行的新股,也是4月28日中国证监会公布新股发行改革指导意见,取消网下配售的锁定限制后,第一家因询价机构不足而中止发行的新股。
按照此前公告,海达股份需于5月2日~4日完成网下初步询价,并于5月7日确定发行价格、可参与网下申购的股票配售对象数量及有效申报数量刊登《网上路演公告》。
上述公告还显示,海达股份依旧还是采取了老的询价方式,即网下发行20%,网上发行80%,并且网下发行的股份有三个月的锁定期。而证监会4月28日发布的《指导意见》已经修改为网上网下各50%,且网下申购无锁定期限。
为此,有市场人士认为,海达股份的询价失败或许与此政策有关。在老规则下,参与网下申购的询价对象所获配股票仍然需要锁定3个月,这直接影响到了询价机构的热情,转而选择等待今后无网下锁定期的新股发行。
资料显示,此前南宁八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曾分别于2011年6月7日与2012年1月11日因询价机构不足而被迫中止IPO(首次公开募股),这两家公司此后分别于2011年10月24日、2012年2月1日重新启动询价后成功发行。
当前,A股市场仍未完全成熟,中小投资者对于新股定价能力被证实仍不成熟的情况下,发行人、保荐承销商和询价机构成为博弈,其中以基金为代表的询价机构一直处于尴尬状态。
漫长的三角赛中,各方力量似乎往越来越均衡的方向发展。
首先是政策推动。2009年新股发行改革推出留下询价机构权责仍难统一的缺陷,主要原因在于网下配售单个机构所得股票数量太少,致其很难在询价责任与获配利益之间做出平衡。
第二轮改革重点是改善询价模式,扩大网下机构询价范围与单个配售的数量,同时考虑到可能出现发行失败的案例,推出发行终止制度。
八菱科技、朗玛技术等发行失败,便是网下机构首次在博弈中占优的体现。“我们没有预想到这么快出现发行失败的案例。”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指出。
随着2011年底,华宝兴业和信达澳银两家基金公司宣布暂停参与新股发行询价,暂停接待发行人、保荐机构的新股路演,开始演变为询价机构与发行人、承销商台上的竞赛。当时,基金“不打新”联盟悄然成立。
这种竞赛甚至表现为有投行人士对不参与询价的基金公司表示不满,指出其不参与就是浪费询价资格,应让出该资格。而基金为代表的询价机构要求更多博弈权利的呼声也在加大。
随政策落地,基金公司“不打新”联盟略显激烈的对抗,也因市场与制度双向变动而回归。然而,基金等询价机构获得满意筹码后,也须承担更大责任。
事实上,去年以来,证监会加大了监管基金等询价机构合理报价行为的力度。今年1月13日,基金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新股询价申购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对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并将依法对相关责任人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年初,市场反映个别公司新股定价市盈率较高的情况,更引起证监会关注。据了解,证监会斯时已要求报价入围的网下询价机构,提供其估值研究报告和报价的依据、过程,证监会重点关注其研究报告和报价决策的逻辑关系。
当时,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对记者指出,这是非常态监管,但随着4月30日新股改革指导意见的出台,这种非常态监管或成为常态监管。
然而,更重要的是基金对询价申购内控体系的建立。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公司已建立内控体制。如银华基金成立了新股委员会,通过流程和制度设计,形成集体决策机制,防止和杜绝人情报价。同时,针对研究员提出的报价及基金经理的参与程度进行事后监督和考核,保证个人层级更客观、科学地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