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首富自建电厂电价低 “魏桥供电模式”能否复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7 11:03 来源: 中国经营网“魏桥供电模式”能否复制?能否探讨出一条使魏桥模式更好地融入电网,从而拉低整个电网的销售电价之路呢?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近日,山东首富张士平所创办的魏桥集团的自备电厂不但为旗下企业供电,同时还通过自建电网向周边其它企业和居民供电,电价比国家电网低三成以上的新闻引发关注。虽然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一位负责电价的负责人明确表示企业自办电厂在安全、环保方面有问题,国家电网的电价高是因为承担了等多的责任,但是,企业电厂电价低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魏桥供电模式”能否复制?能否探讨出一条使魏桥模式更好地融入电网,从而拉低整个电网的销售电价之路呢?
魏桥集团自办电厂 电价低
据悉,魏桥集团电厂的供电价格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其集团旗下企业用电,价格不到0.3元/度;其次是魏桥集团家属区供电,价格为0.35元/度;第三是对外供电,最高的商业用电价格是0.6元/度。
据新闻晨报报道,在魏桥集团的家属区之外,国家电网的居民用电价格为每度超过0.6元,工业用电价格则接近1元/度。无论商业用电还是居民用电,魏桥集团的电价都比国家电网要低1/3以上。这样的价格优势,吸引了周边其它城镇的企业到魏桥买电。
魏桥镇鲁中大酒店就是魏桥电厂的客户之一。据该酒店负责人介绍,酒店接了国家电网的线,也接了魏桥集团的线。只有在魏桥电厂的电不稳定的时候,酒店才会使用国家电网的电。
魏桥电厂的存在及其低价售电,对于山东的国家电网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冲击。
近年来,魏桥集团与国电下属山东电力公司之间多次发生激烈冲突,其中最激烈的一次发生在2009年,当时共有近1000人参与这次武斗。武斗之后,在政府协调之下,魏桥电厂获得胜利,魏桥电厂模式在山东得以继续发展。
内部人士:国有电厂社会责任多
企业自办电厂并不是个别现象,截至2011年,山东省共有179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电厂,以缓解工业用电成本较高的压力,装机容量已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占到全省装机容量的近五分之一。类似这样的状况不仅在山东存在。在我国电力格局中,发电部分有五大电力集团控制,传输部分由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控制,这一直是民间资本的禁区,但这一禁区如今正因为价格因素在不断地接受挑战。
“魏桥供电模式”能否复制?能否探讨出一条使魏桥模式更好地融入电网,从而拉低整个电网的销售电价之路呢?
据中国广播网报道,市民王女士:电价老说要涨,但是人家魏桥的电生产出的成本还要低,我觉得国家电网的电价格应该还有空间可以操作和需要公开的东西。
四月底陕西电力与国家电网之间因为利益就爆发了严重冲突,这也让电力体制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对于用户来说,便宜电才是硬道理。而在电力系统内部和相关部门眼里则有不一样的解读。
内部人士: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讲,当然希望自己用的电越便宜越好。毫无疑问,企业自备电厂的电用起来肯定便宜很多,但这不符合《电力法》,安全、环保方面也有问题。
这位内部人士还认为,相对于企业自备电厂,国有电厂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
内部人士:企业自备电厂和我们是两个概念,应该说两个体制。现在煤价稳定,它发电不亏本,这就开始发电。到时候煤价呼呼往上涨,一发电就亏本,比如2009年时候,你看这些小电厂还发不发,到时候你让它发电,它都不发。我们最多的时候亏损将近两个亿,但是国有电厂还得保障电力供应,这是根本区别。
只涨不落的电价可以学“魏桥”吗?
据华声在线报道,魏桥自备电厂电价比国家电网低1/3”的报道,将企业自备电厂的内外供电之争再次推到风口浪尖,“魏桥供电模式”能否复制?百姓期待以此拉低电价。
魏桥电厂的历史堪为传奇,无论是发生在政府层面的“文斗”,抑或是流传在乡野坊间的“武斗”,无不说明一个事实——魏桥的电价,已经便宜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譬如,据说如果用国家电网的电一个月的电费要2万元左右,而用魏桥集团的电则只需要12000至13000元。6毛/度是魏桥集团对外供电中较高的商业用电价格,而如果商家用电量大,且与魏桥集团关系好,那么商用电价还可以降到5.6毛/度。在魏桥集团家属区,供电价格是3.5毛/度,而国家电网的居民用电价格是6毛多。魏桥电价如此之低,还不是一时半会的“低价倾销”——这叫动辄“巨亏”的高贵上网电价情何以堪?
从经济学角度看,魏桥电价便宜如斯,当然未必是好事。这就好比在科技进入后现代阶段后,我们还在鼓励农民自造原生态的潜水艇一般。譬如发改委就说了,“自备电厂不合法、不安全、不环保”。合法是个政策问题,而安全环保则为技术症结。这样的说法自是有理,但也正如农贸市场对贩夫走卒的质疑一样,不环保、不雅观……问题是,“地电”与“国电”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吗?早在2002年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十年倏忽,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和竞价上网“四大目标”,貌似只初步达成了前两步。新一轮“电改”箭在弦上,魏桥能走多远、输配分家能否实现,迟早是绕不开的现实命题。
“魏桥供电模式”能否复制?能否探讨出一条使魏桥模式更好地融入电网,从而拉低整个电网的销售电价之路呢?
清理门户容易,寻求共赢困难。“地电”的魏桥版本,果真是非要“诛之而后快”?刚参加阶梯电价听证会的代表认为,“企业自备电厂的供电成本如此低,包括他们的员工待遇就比系统内电厂差很多,那么能否探讨出一条使魏桥模式更好地融入电网,从而拉低整个电网的销售电价之路呢?”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魏桥电厂除了缺点之外,在成本控制上,有没有值得国家电网学习的地方——就譬如“员工待遇”?二是“地电”打破“国电”一家独大的局面本身就是市场使然,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大幕已启,培育发电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是不是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三是电价上涨动辄谈成本,但成本以及成为一个无底洞,说不清道不明,甚至“企业社会责任”也横加进来,那么,成本谁说了算?国家电网能学学“地电”的透明成本核算体系吗?
眼下有几点是确凿的:电价一放开,涨价随之而来;成本与节能偏好成了电价上调的主力因素;听证会再公平正义,也无法厘清成本核算等疑云……说到底,不过是市场化的价格与非市场化的身份之间的对垒。国家电网的“霸主地位”是到了需要重新考量的时候了。在调度、输电、配电尚未“三权独立”的背景下,“因发电企业和电网间的结算款额都是大数字,拖一天利息都惊人”;不仅如此,电网还制衡着输电,在“统购统销”的旗号下,彻底切断了供应商与需求者之间的信息互动,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难有合理的知情权、话语权、选择权。
电价不是不能涨,魏桥的例子不过再次印证一些朴素的市场和社会逻辑:竞争是最好的价格杠杆,而公开透明则是最佳的成本控制路径。
【编辑:尚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