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百佳内地突围受困 李嘉诚麾下超市三度折戟上海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9 01:02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郑默

  除了华南地区,在内地市场的版图上几乎看不到百佳超市的身影。作为第一家进入内地市场的外资超市,百佳如今却面临不断萎缩的尴尬,其开拓全国市场的重要布点城市上海如今也已“失守”。

  18年来,李嘉诚麾下百佳超市始终无法打开内地市场。

  曾一度在上海拥有21家门店的百佳超市,如今在上海仅存两家门店,而这两家门店也将在近日关门。位于梅龙镇广场地下一层的百佳超市已经大门紧闭,这家超市曾多次作为百佳超市重返上海滩的据点。

  “我们只是暂时性关店,未来还是会在上海重新开店。”百佳相关负责人表示百佳仍旧不会放弃上海市场,虽然有强势的和记黄埔的光环笼罩,但如今百佳的内地扩张之路却一次比一次难走。

  上海“沦陷”

  百佳已不止一次在上海关店。

  1994年,沃尔玛和家乐福等大卖场仍未布局上海市场,百佳超市快速抢占市场,一度门店数量达到了21家。但到了2000年,百佳超市却将其在上海的14家门店以“一元钱”的象征性价格转让给荷兰阿霍德公司投资的顶顶鲜超市,仅留上海梅龙镇广场店一家门店继续经营。

  此次撤离上海市场,百佳对外宣称是“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对外资超市经营的限制,百佳难以增资扩张业务。”但一位百佳前员工向笔者透露,百佳的此次撤离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水土不服”导致业绩极不理想。

  依托于仍旧在经营的梅龙镇广场店,百佳在2006年重新进入上海市场。此时,沃尔玛以及家乐福的大卖场业态正热,百佳也以大卖场重返上海。位于上海杨浦区国和购物广场的百佳大卖场占了4层楼面,建筑面积达到了1.3万平方米,总投资为8000万港币。百佳一度将其华东区的总部也设在了该大卖场的顶楼。而该卖场也在开业2年之后黯然关门。

  “百佳国和购物广场店投入很高,但是聚客能力不强,到后期每月亏损上百万元。”上述百佳前员工向记者透露,由于长期孤军奋战,没有拓展新的网络,这家门店的关门也并不出乎意料。

  此后,百佳又再度重返上海市场,2011年百佳在和记黄埔旗下的古北御翠豪庭豪华住宅项目中新开了一家高端超市TASTE。至此,百佳在上海有两家超市,一家为始终在经营的梅龙镇广场店,还有一家即TASTE高端超市。

  对于两家门店的关闭,前述百佳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物业合同到期的缘故。“这两家门店租用的物业都是和记黄埔旗下的物业,要续租不会存在问题,”一位上海零售业内人士透露,“梅龙镇广场店一直都是以极低的租金租给百佳超市,但是长期下来百佳超市盈利状况不理想。”

  “公司内部之前有过一种说法,2006年重返上海其实是集团层面给予百佳最后一次机会。” 百佳前员工告诉记者,百佳超市在香港是最大的零售企业,在香港市场家乐福和沃尔玛根本无法与其相争,但其在内地的发展却极为不顺,这也让集团对于百佳在内地的发展逐渐失去耐心。

  “香港的市场已经趋近饱和,内地市场才是百佳的下一个利润增长点。”该名百佳前员工向记者指出,攻占内地的战略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但是却一直进行的不顺利。数据显示,百佳目前有298家门店,其中香港250家、内地48家。内地的这一数据在2008年之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内地市场一直难以打开,这也与百佳迟迟无法打开上海市场直接相关。“上海一直是百佳打开全国局面的关键市场,”百佳前员工告诉记者。此前百佳高层也对外透露在2000年退出上海市场之后,百佳每年都试图进入上海。

  举棋不定

  但目前市场并不会再给百佳超市留下“卷土重来”的机会。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最新统计,2011年百佳超市在国内外资品牌排行榜中仅以43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排在20名。而沃尔玛和家乐福在去年的销售额都已经超过了400亿元。在门店方面,百佳超市在去年底的门店数量为46家,沃尔玛和家乐福的门店数量都已经超过了200家。

  此前,百佳也屡次错失机遇。

  2000年百佳超市撤离上海,之前百佳一直采用了较为小型的业态,这种业态“水土不服”体现得极为明显。“干货比重极大,而且售价也非常高。” 第一商业网总裁黄华军指出,此类业态最终还是被淘汰了。

  此后家乐福和沃尔玛的大卖场业态大受欢迎,百佳超市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大卖场业态。2006年的百佳国和大卖场就是这种业态的典型代表。

  “但是做平价超市,百佳没有供应链和规模优势,”上述百佳前员工向记者指出,而且此时市场竞争极为激烈。以百佳上海国和购物广场店为例,该门店地处上海五角场与中原商圈的交合处,在这两个商圈中同时有大润发和沃尔玛,而在不到一公里处还有一家欧尚。“百佳国和店的营业额就是其他品牌超市的一半,甚至更少。”低价超市竞争百佳并不占据优势。

  2011年,百佳又将高端超市TASTE带入上海,希望通过高端超市能卷土重来。然而,其竞争对手在这一块的布局却远远快于百佳超市。2004年华润集团开始布局高端超市领域,其下品牌Ole’一经推出快速抢占市场,与此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纷纷出现了许多高端超市品牌,如北京华联推出的高端超市品牌BHG,香港高端超市品牌City Super以及韩国超市C-mart等等。

  “百佳超市在内地的发展策略一直摇摆不定,”一位前家乐福高层向记者指出,百佳在内地一直打不开局面的背后在于百佳多次举棋不定错失了发展良机。

  虽然百佳版图如今不断萎缩,但是百佳前员工告诉记者,百佳超市此前也有大举扩张内地市场的打算,2003年百佳曾重金从家乐福挖来冯砚祖,冯砚祖曾在家乐福工作了15年,是家乐福亚洲地区最年轻的第一位华人片区老总。而2003年时,家乐福是国内市场上扩张最快的外资品牌。

  冯砚祖到了百佳之后,百佳才开始启动北上战略,新成立了华东区、西南区。华东区以上海为中心,主管南京、杭州、武汉等区域市场的拓展及经营。西南区则以成都为中心开店,主攻成都、重庆、昆明等城市。2003年至2007年,冯砚祖一度让百佳的门店从原来的19家增加到42家。但大部分的门店都位于广东,从2008年开始,百佳停止了扩张举动。

  “冯砚祖在的时候,百佳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冲突,港人的管理方式和冯氏的家乐福的做法相差很大。”前家乐福高管向记者透露,冯砚祖一直试图将家乐福的管理经验嫁接到百佳,和百佳的下属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冯最终也在2009年离开了百佳超市,新的接管者又是来自百佳香港区高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