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赖昌星案能否终结官商文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2 04:20 来源: 中国企业报

  本报记者 江雪

   富而贵是企业家远大的目标。所以,每一步都牵扯到财富业绩如何伴随人生业绩共同成长。

   公众希望企业家平稳成长,贡献突出。企业家希望自己“可以出乎意料”:富有且不遭“羡慕嫉妒恨”,自身的幸福感可以是随着财富增长而水涨船高。

   总之,都不希望这个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遭遇公众集体“仇富”困境。那样的话,财富就真的等同于不幸福。 

   在中国,企业家为什么常常感到财富与“毁灭”如影相随?难道是因为商业的考验,往往不是来自于商场的拼杀而是来自那隐藏在光明后面的“阴影”?

  企业家何以热衷研究“贿赂文化”?

   2012年5月18日消息,赖昌星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2000万元,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赖昌星的违法犯罪所得依法予以追缴。

   外交部针对赖昌星走私犯罪、行贿犯罪一案的公开宣判表示:

   赖昌星案件的审判显示了中国政府坚决打击犯罪、惩治腐败的决心,同时也表明中国和加拿大在执法领域开展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远华集团董事长赖昌星可谓罪大恶极。

   其一:扭曲的财富观、发展观。

   作为曾经的“企业家”、富商,赖昌星创造了“独特文化”、“拉拢腐蚀”并将其演绎到极致。10年后的审视,依然“触目惊心”。“文化腐败”给这个国家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公安部副部长李纪周、厦门市委原副书记刘丰、厦门市委原常委郭晓菱等64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1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如何扭曲?

   看远华涉及的金融、地产、汽车等生意,无不与“非法”相关。一个企业家如果天天思考“非法”、“走私”、“暴利”,那么企业何时走上正道?由于企业家坚定不移地按照“扭曲财富观”来发展企业,那么,相关官员还有不落网之理?

   其二,“扭曲财富观”具有大“杀伤力”。

   犯受贿罪、放纵走私罪,一审被判处死刑的关长有个值得人们记住的名字“杨前线”。落马在“远华”航船上,颇有戏剧效果。

   绞尽脑汁的“企业家”研究了“贿赂文化”。

   据说,懒昌星一直想“先打倒关长”。但是“难度在于关长不要色、不要钱,只爱读书。”企业家明白一句话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摸清其嗜好后,经细致研究图书市场行情,发现“书中有黄金”。于是,16万一套的图书、字画以及价值在1000多万的香港豪宅“一并奉上”。“喜读书”的厦门海关原副关长接培勇兴奋中弹。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

   对赖昌星等犯罪分子在厦门关区的走私犯罪活动进行严肃查处,必将有力地推动反腐败的深入开展。

  企业家到底该是怎样的“猪”?

   企业家是什么?一直备受争议。“企业家自己”有清醒者认为“不是自己创业的企业不可以用企业家称号”。但是更多的国有企业管理者默默承认“社会给予的企业家荣誉”。因为在中国创业、授业、守业的付出是一样的。

   “企业家”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初的法语。1815年,法国哲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尝试对企业家进行定义:“将所有生产资料集中在一起,并对他所利用的全部资本、所支付的工资价值、利息和租金以及属于他自己的利润进行重新安排。”

   这里找不到“道德”的影子。也闻不到“文化”的味道。企业家似乎只是一个“工种”。但是,中国新一代优秀企业家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都可以“闻出味道”。

   100多年里,萨伊的定义被一再地引用。到了1942年,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又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添了“精巧的一笔”:企业家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破坏”。

   熊彼特断言,如果不进行创新和变革,就不会再成长,企业家必须让资源在破坏中获得新的移动。

   其实,只要读过此思想的企业家都会领略到“积极意义”。而不是破坏性、扭曲性“创新”。于是有了2012年5月19日的吴晓波引用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伊斯雷尔·柯茨纳把企业家看成是“谷仓前空场上的一头猪”的基本前提吧?他说,这头猪是一个“机会的侦察员”,它能够搜索出其他动物看不到的谷物的屑粒。

   2012年5月11日在重庆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企业家活动日”,很多企业家坦诚地表示:“过去老一代企业家拼搏和奉献的精神得到历史认可,他们传播给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不仅是荣誉,还有精神。创新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时代精神和企业文化、企业家修养。”

   企业家要获得财富,更要成长能力,要成为优秀的“猪”。

   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把这个能力理解为“把社会的需要转变为企业的盈利机会”。

   “猪”的形象大多数企业家不反对,那是因为企业家职业的本能总是那么实际。“猪”还有其他特征:“冷血、量化、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这是本周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微博(http://weibo.com)上的观点。

   对于优秀的、创新的企业家,我们可以给宽容的期待。

   上周,拉菲集团出口部总监来华打假维权时表示:企业要一边打假 一边扫盲。包括为“中国商人、富人、企业家扫盲”。

   所以,中国的商人、富有人、企业家们必须坚信“积蓄点滴的管理文化和人性道德,终将形成企业产品的市场品牌力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