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审计底稿风波 监管主权之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6 01:58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屈丽丽

  中概股的诉讼风波,在历经两年之后,正越来越逼近问题的核心,即中概股公司到底有没有财务造假,到底存在不存在财务不规范的行为?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审计师的“审计底稿”。

  然而,由于中美两国在立法监管上的立法冲突,以及尚未达成的监管共识,让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SEC)要想获得来自中国本土审计师的“审计底稿”变得异常艰难,这也让美国SEC的监管行为变得越来越激进。

  5月9日,SEC宣布起诉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德勤上海),理由是德勤上海拒绝向SEC提供其中国客户的审计底稿。事实上,在此之前,德勤上海已经因拒绝在SEC对东南融通的调查中提供审计底稿而被起诉至法院。

  对此,执业美国的中银律师事务所张铮律师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根据美国法律,‘审计底稿’风波将很难在短期内结束,由于涉及国际私法的冲突问题,如果中美在会计监管上不能达成共识,这可能会变成一个悬而未决的事情,并最终影响到中概股在美国的相关诉讼,以及作为审计师的‘四大’的业务走向。”

  “审计底稿”的重要性

  最新消息显示,由于德勤上海以拒交“审计底稿”被美国SEC起诉,已经遭到多家上市公司的抛弃。

  然而,遭到抛弃的不仅仅是德勤,在2011年的中概股风波中,“四大”都遭到了或多或少的牵连。2011年3月,浑水发布报告声称中国高速财务数据作假,几天之后,德勤宣布辞职。2011年9月,中国能源技术涉嫌夸大主要运营资产遭SEC指控,随后审计师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辞职。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在美上市公司因为财务问题进入诉讼,审计师责任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而证明这一问题的最关键证据则在“审计底稿”上。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审计底稿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对公司资产及财务状况的真实记录,比如一个生产拖拉机的公司,审计师需要去现场核对其产能,如审计出来其生产的拖拉机只有101台,那么报表上记录200台就是有问题的。”

  “此外,审计底稿的记录内容将比实际的报表内容要丰富许多,比枯燥的数字也要生动许多。它的信息含量可能是报表的10倍甚至更多,而这些内容则有可能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问题,这在能源或矿业公司中比较突出,它可能会详细记载一些油田的位置、储量,包括一些产量可能已微小到不进入报表的矿井,在审计底稿中可能都会有详细的记录。”

  由此,审计底稿的查证一方面可以看出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问题,另一方面又事关一国的安全问题。

  在涉及企业财务问题的记录上,来自国内的一名审计师告诉记者,“审计底稿上的内容应该是最真实的内容,因为审计师队伍都是一群最聪明的人,他们的聪明特质决定了很多时候他们宁愿骗别人,也不愿意骗自己,对很多问题,他们一定会查出一个真实的结论。”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审计底稿与报表之间存在出入在实践中并不少见,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但不排除疏忽的原因。”

  对于审计底稿是否可以作弊的问题,上述人士同时指出:“作弊是很困难的,因为目前的审计记录都是由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记录不同于传统纸笔记录的特点之一,是计算机记录是可逆的,任何修改痕迹都可以被查证出来。”

  查证审计底稿如此重要,但它确确实实又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加上国家的监管主权,2009年10月,中国证监会、国家保密局和国家档案局对上市公司“审计底稿”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过程中,提供相关证券服务的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在境内形成的工作底稿等档案应当存放在境内。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将其携带、寄运至境外或者通过信息技术等任何手段传递给境外机构或者个人。”

  这也恰恰成为了德勤拒绝美国证监会的理由。

  事实上,此前中国财政部曾下发内部通知,询问各家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有向海外监管机构提供过审计底稿的行为。这暗示了中国方面对审计底稿的重视性。在这种情况下,SEC对于德勤的起诉以及德勤的回应在意料之中,因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对此,张铮律师表示:“德勤的理由是完全合理而正当的,并不像外界所传言的德勤存在审计师责任问题,因为SEC的起诉只牵涉到程序问题,并不涉及实质内容。”

  德勤上海在一份声明中则表示,在收到了SEC索要一家在美国注册的中国公司的审计文件要求后,已经在中国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竭尽所能配合SEC调查。

  审计师责任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中美双方在会计监管问题上不能达成共识,德勤上海囿于中国法律的规定坚持拒绝提供底稿给美国SEC,下一步局势会如何发展呢?

  在中美会计监管问题上,一个大的背景是,自中概股风波以来,中美双方一直在磋商是否允许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的调查人员对那些负责在美上市公司审计工作的中国会计机构进行审查,但进展缓慢。

  今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PCAOB主席多蒂(James Doty)曾表示:“由于去年初以来数十家中国企业曝出会计问题,允许美国调查人员在华展开调查变得尤为紧迫。因为美国SEC已经开始对其中一些企业及相关人提起民事诉讼。”

  然而,目前并没有消息显示,中美会计联合调查将会指日可待。

  “这可能导致美国SEC与德勤上海之间旷日持久的诉讼。因为问题的核心直指国际私法领域,德勤上海此前曾建议美国SEC通过《海牙公约》(调整国际私法冲突的国际公约)来取得审计底稿。但美国SEC明显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措施,直接在SEC的行政法庭起诉了德勤上海。”张铮告诉记者。

  事实上,这恰恰给了德勤上海通过司法程序来摆脱尴尬的路径。因为对于很多公司来说,通过司法程序问题来规避掉尖锐的冲突和矛盾几乎已经成为了有效工具。

  张铮告诉记者,“根据美国法律的规定,SEC与德勤上海诉讼如果进行下去,最快也需要3年的时间。”

  “因为德勤上海如果在SEC的行政法庭败诉的话,德勤上海还可以起诉到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地区法院再败诉,德勤上海还可以上诉至美国联邦上诉法院,上诉法院虽然给出的是终审判决,但德勤仍有机会向美国最高院提出申诉。”

  由于根据美国法院的审判程序,从行政诉讼到美国联邦上诉法院的诉讼最快也要3年,这起案件继续下去很可能会旷日持久。显然这不是美国证监会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自从去年夏天以来,有关中美会计监管的问题就一再被美方所谈及。

  而从德勤上海方面来看,接手大量赴美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德勤上海,不可能对这一风险没有预判。

  有业内人士就表示:“德勤精锐的律师团队一定早就预见到了这一问题,但在之前的案件中之所以没有下力量来解决,是因为海外上市需要的律师一般是金融领域或资本市场的律师,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显然需要国际私法律师的介入,这将增加另一大笔额外的成本。这也是问题拖延至今的一个原因。”

  对于拒交审计底稿,德勤可能面临的责任或处罚,张铮告诉记者,在美国,有两个部门可能会有相关权力。

  一个是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但PCAOB的力量有限,只有两项,要么在网站上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公开批评,要么暂停或永久取消执业资格。

  另一个权力机关是美国证监会,但由于审计师与投资人关系不是非常明确,审计师对投资人没有直接义务,投资人只能在审计师涉嫌帮助公司财务造假的情况下要求民事赔偿。

  “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国,审计师一般不会涉及刑事责任,典型案例便是安然事件,在安然事件中,由于安然公司被美国司法部提起刑事诉讼,公司倒闭,造成了上万人失业,然而就在此后一年,美国最高法院认为检方没有将有利于被告安然的证据提交法庭,最终因程序问题驳回了该起诉讼。”张铮向记者解释说。

  “然而,即便如此,成千上万审计师的失业已经无可挽回。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美国法院基本上不再处理有关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刑事问题,理由是这些机构一旦涉诉,客户就会全部跑掉,大量社会精英就会失业。”

  所以,对于德勤上海来说,最大的处罚可能就是面临在美执业资格的取消。

  SEC在起诉文件中也表示,德勤上海的行为违反了萨班斯奥克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条款。如果德勤上海败诉,最坏的结果是他将无法为美国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

  会计师事务所转型

  不过,这一处罚对当前的德勤上海来说,力度显然有限。

  因为一个明显的事实上,德勤上海,作为当年中国会计师业务对外开放的成果之一,这家中外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到今年合作期限将正好届满,德勤上海何去何留已经是需要考虑中的问题。

  据了解,“四大”1992年进入中国时,都采取了中外合作有限公司的方式,合作期限为20年,如今,包括安永华明、毕马威华振、德勤华永和普华永道中天合作所在内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将面临转制问题。根据5月10日财政部发布的《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转制方案》,昔日以中外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开始向本土化事务所转制。

  据消息人士透露:“这一转制除了包括公司性质的转变即由有限责任转为特殊普通合伙制之外,还将包括人员本土化和业务本土化的转型。”

  来自四大内部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由于中国赴美上市业务渐趋变冷,四大正在将更多的赴美上市业务进行收缩,同时转战本土市场。”

  根据《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转制方案》,要求“转制后的‘四大’中,境外合伙人比例应在5年过渡期结束后降至20%以下,首席合伙人在3年过渡期结束后必须具有中国国籍且具备中国会计师执业资格。”

  对这一举措,中国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杨敏表示,这并非是“迫使”境外合伙人退出,而且一直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稳妥地考虑“四大”合作所合作期满后的出路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显然,增加本土执业资格恰恰是对本土业务重要性的强化,据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报备数据统计显示,“四大”合作所2010年实现业务收入95.17亿元,占全行业总收入的25.72%,其中审计业务收入83.94亿元,占全行业总审计业务收入的33.58%。

  随着中国本土审计业务的逐步放量,“四大”的本土业务量有望攀升,这或者可以称作美国SEC在起诉德勤上海方面所面对的稍显不利的“天时地利”。

  不过,德勤上海也表示,“如果问题未能通过外交途径得以解决,此次诉讼将有可能成为美国证监会类似诉讼的首例,从而影响到中国整个审计界。”毕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美企业的会计监管冲突是迟早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资料

  2012年SEC起诉的中国公司高管财务欺诈

  2月22日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普大煤业(Puda Coal Inc.AEMEX:PUDA)两名高管提起诉讼,指控他们涉嫌诈骗,误导投资者向一家空壳公司注资。SEC在向纽约曼哈顿区联邦法院提交的民事起诉书中表示,普大煤业董事长赵明和前CEO朱立平试图“盗窃和出售”该公司旗下唯一的营收来源——山西普大煤业集团。SEC称,赵明将山西普大的控股权转到自己名下,然后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出售给了一只基金,但普大在向SEC提交的报告中并未披露股权转移这一事实,并且仍继续向美国投资者集资。

  4月23日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在美上市的中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SinoTechEnergyLimited)两名高管涉嫌对公司资产规模造假以及首次公开募股(IPO)所得资金如何使用的问题欺诈投资者。SEC指控中国能源技术在财务报表中严重夸大了公司主要运营资产的规模,且并未将募集资金用于购买IPO文件所述数量的横向液压钻机。SEC称,中国能源技术首席执行长及前首席财务长对上述欺诈行为负有责任。与此同时,该公司董事长被指控于2011年夏季从公司账户秘密转移出了至少4000万美元资金。

     5月15日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一份起诉书,指控中国西蓝天然气公司(China Natural Gas)(CHNG.PK)及其董事长姬秦安涉嫌欺诈,隐瞒给予姬亲属的两笔合计1430万美元不正当贷款。并要求纽约南区地区法院对西蓝天然气处以民事罚款,禁止姬秦安担任上市公司的高管和董事。根据SEC提交给纽约南区地区法院的起诉书表示,姬秦安在2010年1月安排了两笔总计1430万美元的不正当贷款,并向公司董事会、投资者及审计机构撒谎掩盖。据SEC描述,姬秦安要求其公司的亲属通过虚假借款人向一家名为Demaoxing Real Estate Co(音译:德茂兴)的房地产公司提供了990万美元的贷款,名义为原材料费用。这家房地产公司是姬秦安的儿子和侄子合资所有,两人分别占有90%和10%股份。SEC称,姬秦安还向Shaanxi Juntai Housing Purchase Co(音译:陕西君泰置业)提供了440万美元的贷款,后者是德茂兴的商业伙伴,其总经理是姬秦安的朋友。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