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5万亿信托资产狂飙 浮华背后“暗礁”隐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1 05:12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资产狂飙突进

   中融信托,其狂飙般的发展令人咋舌。2004年,中融信托仅有员工65名,人均创利仅3.6万元;2011年,中融信托仅在编员工就有788人,人均创利高达131万元。中融信托年报显示,2011年公司实现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66.94%;实现税后净利10.5亿元,同比增长51.55%;净资产收益率剔除股东增资因素后,高达52.22%。

   跨领域投资的先天优势使信托业的发展机遇不断出现,其“暴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瞅准了“实体经济对资金的渴求”。即使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股市大跌导致证券信托规模下跌了17%,但房地产行业的火爆致使房地产信托增长63%,信托资产总体规模增长了30%。2010年,不断收紧的房地产调控反而为信托业带来了无限的“风光”,这一年房地产业信托增长了133%。2011年房地产调控依然从紧,信托公司成为地产开发商的救命“稻草”。这一年共发行了1003款房地产信托产品,募集资金2864.1亿元,在下半年监管机构出台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发行规模依然比上一年上升43.7%。

   当然,房地产信托并不是所有信托公司的发展重点。来自深圳的华润信托不依靠房地产信托走出一条稳健发展的道路。2006年至2011年,华润信托的信托资产规模从63.7亿元增长至1264亿元。虽然绝对金额从19.5亿元增长至103.3亿元,但华润信托投向房地产的信托资产占比从2006年的30.6%下降至2011年的8.17%。虽然5年间证券市场起起伏伏,但是华润信托投向证券投资的资产占比一直保持在20%左右,华润信托也成为拥有阳光私募最多的信托公司之一。

  变数不断涌现

   “到了信托行业停下脚步,思考一下未来方向的时候了。”用益信托工作室首席分析师李旸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信托业面临的瓶颈越来越多,尽管业绩靓眼,但后劲不足。“多数信托公司还停留在‘平台’状态,5.3万亿元的信托资产中,由信托公司主动管理的少之又少。”李旸说。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主客观的复杂原因,信托的平台或通道业务仍占比较高,尤以银信合作居多。这部分业务中,信托公司只起到通道作用,虽然通道费价格不菲,但这只是金融分业下的暂时现象。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地位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可以预计,银信合作产品将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托本质确定而消亡。

   粗犷又快速的扩张也导致信托公司一些项目难免存在风险。虽然信托公司多次声称房地产信托没有兑付风险,但这并不等于房地产信托没有问题。“几乎每个拥有大量房地产信托的信托公司都面临着风险,并且有些风险已经暴露,只不过这些信托公司还能挺住。”李旸说,虽然这些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借新还旧、求助大股东等方式渡过难关,但应该对这些项目进行反思。

   信托公司亟待提高投研和风控能力的背后,是对高端人力资源的渴求。去年下半年,多家信托公司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如平安信托提出未来将把理财经理队伍扩充至2000人。行业的景气预期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几家此前遭到整顿的信托公司去年也重新开展业务。信托公司为了吸引人才不断调高的薪资也加快了全行业人员流动,这为信托项目的运行又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已经启动的金融改革,对于信托行业来说也是挑战多于机遇。目前信托行业几乎可以投资所有的领域,这一方面说明信托投资比较灵活,另一方面也说明缺少清晰的定位。金融改革意味着银行、券商、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投资的领域越来越多,信托公司现有的“灵活”优势就会越来越少。国内金融机构不断走向成熟,利率市场化、分业走向混业也是确定的趋势,信托公司现有的空间会不断被蚕食。此外,在某一领域过于集中时便会被叫停。加强对房地产信托的监管就是一例。在叫停了票据信托之后,今年年初又叫停了同业存款类信托。

   几乎“万能”的信托公司本身,似乎也只是一个过渡金融机构形式。国外没有信托公司这一说法,国内信托公司做的事情,在国外是有银行信托部、投行和各种基金做的。“从台湾和日本的经验来看,信托公司未来注定是被整合的对象,要么被其他金融机构兼并,要么自身做大做强去兼并别人,而后者注定是少数,”李旸说。

  私募已非信托的“菜”

   其实,让信托公司心存忌惮的还有即将“破壳”的新基金法可能规定,达到一定规模的私募基金可以直接通过银行募集资金。对于信托公司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利空,其常年倚仗的阳光私募平台资源将丧失价值。

   不管是华润信托的“春雷”计划,还是华宝信托的“对冲之星中国对冲基金榜”都声称,能对参与项目的私募基金提供“业绩见证”服务,某种程度上讲,这正是在努力提升信托公司的“平台”价值。但是这种见证私募业绩的“平台”银行也可以做到。此外,从这几年私募基金发展的形势来看,业绩见证对他们而言似乎并未起到较好的正面作用。如今,不少私募在这种业绩见证之下,已不见踪影。若股市行情持续走弱,私募基金的前景也并不乐观。目前信托公司高企的账户费用,也会让欲发行阳光产品的私募望而却步。其实,单就对冲基金而言,目前不少私募发行的产品都是在一些免税区成立合伙制企业,这样既可以省掉一笔账户费,又可以避免信托要受的监管。有私募坦言,目前私募要发展完全可以甩开信托公司,他们已经不再是信托公司的“菜”。

  日子不会像过去一样滋润

   尽管信托业仍存在一定的想像空间,但今年的日子显然不会再像过去几年那样滋润,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让这一行业今年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整个信托行业都缺少发展思路。”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股指期货牌照的发放确实为信托公司的证券投资提供了新的机会,但是短时间内很难转化成价值。“即使股指期货为对冲基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信托公司运用好这一工具很可能先要交纳一些学费,不能指望股指期货短期内为信托公司的客户盈利。至少目前来看,对信托公司证券投资的意义并不大。”

   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信托行业投向证券市场的资产占比为9.06%,其中投向股票的只有3.7%,而投向基础产业的信托资产占比为21.88%,投向房地产的信托资产占比为14.83%。证券投资领域留给信托公司的机会也并不多,对期货和股票都熟悉的人才少之又少,很多信托公司的管理层对于期货也是知之甚少,所以才有了“春雷计划”、“对冲之星中国对冲基金榜”这样的活动来寻找优秀的操盘手。

   用益信托工作室研究员廖鹤凯认为,提高主动管理能力是信托公司未来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不管是投资证券市场还是实体经济,都需要信托公司自身拥有很强的投资研究和风险控制能力,很显然目前几乎所有信托公司的这两种能力都有提升的空间。“信托产品的购买者依然习惯于购买传统信托产品,如果理财经理告诉投资者这只产品是由信托公司主动管理的,多数客户都会对收益能否实现表示怀疑。”廖鹤凯说。

   “信托公司应该专注高端理财,和银行的普通理财产品区分开,寻找自己的细分市场;若无法区分,投资者就会流失,在很多人的眼里,银行理财产品似乎更安全。”范杰说,“但是目前多数信托公司还只是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个平台,在失去政策优势的前提下,信托公司今年的日子不会好过。今年注定是信托行业整体放缓的一年。”

   面对可能出现的行业风险,一些信托公司已经开始应对。信托公司能否在牌照价值之外体现更多具有专属竞争力的核心价值,这可能是未来资产管理市场中信托如何发展走向的一个重要参考变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