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红花郎:老品牌翻新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2 00:34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赵正

  郎酒,这个当年的中国十大名酒,却在21世纪初的时候无奈地陷入了品牌老化的尴尬境地。2001年郎酒集团销售额仅有不到3亿元,手捧十大名酒的招牌,却是连年的销售下滑,员工士气低落。

  2001年底,郎酒集团进行了改制,由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走马上任的汪俊林董事长做出了一个决定:对郎酒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创立一个可以代表郎酒品牌的主打产品,借此重塑郎酒品牌。

  在这样的背景下,红花郎这个如今郎酒集团的明星产品呼之欲出,谁都没有想到,这样一款主打酱香典范的高端白酒,几乎支撑起郎酒集团一半的销售额,而随着红花郎的成功,也带动了郎酒集团其他品类,青花郎、金花郎也都做到了年销售十几亿元的规模。

  从2001年年销售额不到3亿元,到2011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仅仅用了10年时间,高速成长的背后是郎酒在品牌上的持续投入,而品牌的提升则带动了销售的快速增长。

  好品牌从包装开始

  当年郎酒的主打产品是一个叫“小黑郎”的低端产品,产品形象差,包装土气,市场上的称呼混乱。郎酒集团需要一款能够提升郎酒品牌的产品,于是红花郎这个产品应运而生。郎酒集团希望消费者看到红花郎就能记住它,因此,产品的包装要独树一帜。

  “汪俊林董事长希望红花郎的包装设计,一定是传统的经典和现代的科技二者相结合的结晶。现在我们看到的红花郎是一个葫芦状的,一看就是一个酒瓶,形象非常独特,在所有高端白酒中非常的差异化。”郎酒集团副总经理李明政说。

  当时为做好这个包装,郎酒集团派人专门到深圳的各大设计机构寻找设计方案,经过几十组方案的比较,最终选中了葫芦形的瓶型,一看就是个酒瓶的形状,又蕴含了深厚的白酒文化。

  但是要做出这么一个造型独特、工艺细致的葫芦形瓷瓶包装并非易事。红花郎的酒瓶做了两年左右的研发,当时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玻璃瓶的瓶口和塑胶对接很不容易,因为陶瓷要做成酒瓶的形状,反复的烧,高温1200度,低温800度,烧的过程中,瓶口会热胀冷缩,瓶口老是对不上,这个工艺非常的复杂,经过两年的反复研制,终于获得了突破。

  红花郎这个产品代表了喜庆,因此,从名字到包装都与红分不开,为了保证红花郎的瓶子颜色是最正的红色,颜色也是经过反复的调试,最终推出的这款包装是最正宗的红色,为了表达欢乐喜庆的概念,采用的花型是宝相花,宝相花是趋利避害的。

  2003年红花郎上市的时候,郎酒集团依然徘徊在低谷,品牌老化,整体形象不佳,因此,红花郎刚推出的时候就遭到冷遇,那时候在成都、泸州等地的批发市场,价格也就是一百多,这让郎酒集团的高层意识到,如果不尽快提升品牌,再好的产品也很难获得市场的认同,于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红花郎的广告第一次出现在央视。

  广告开花 品牌结果

  作为酱香型白酒的典范,红花郎的品质和口碑都是不错的,可惜,缺乏广告的支持,市场难以打开。在当时资金很紧张的情况下,郎酒集团的领导班子决定勒紧裤腰带也要在央视投放广告,把品牌打出去。

  于是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始,郎酒集团的广告在央视全面的播出。“我们产品很多,有红花郎、朗特、新郎酒,当时叫群郎战略,红花郎的口号叫酱香典范红花郎,这个定位持之以恒,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李明政说。

  在群狼战略下,除了红花郎、朗特、新郎酒等产品各路出击,分别抢占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三大香型市场,用香型区隔各自的市场;而“神采飞扬,中国郎”的企业品牌广告则统领郎酒品牌下的三个产品线,全面提升郎酒品牌的年轻化。

  此后,郎酒的广告结合多种事件,各种大的活动、电视剧,包括连续四年央视春晚红花郎的冠名,红花郎的品牌全面提升。最近几年,郎酒集团也都是央视招标的常客,广告投放量也持续的攀升,品牌保持持续的高频率的曝光。

  对于广告的投放策略,李明政深有体会。“很多时候让我们困惑的是广告的量、度怎么掌握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今年买了两个亿了,还要不要再买一点,已经买了三个亿了,是不是要再买一点,这是最头疼的事。回过头来检查我们这些年的品牌建设,我们宁愿早投,宁愿多投,这是这些年得到的一个经验。”

  例如当年的春晚冠名,第一届的时候是1000多万元,后来是1.2亿元,这个价格跟郎酒的预算相比有点多了,但是郎酒集团还是咬紧牙关把这个项目做了。现在回过头来看,连续冠名央视春晚非常有效果,虽然当时不知道究竟要投多少钱才能建立这个品牌,没有具体量化的指标。但汪俊林的观点就是:我们像赌博一样,按着腰包来赌,我们有底线,输得起的情况下敢于赌,敢于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