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题材永恒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6 01:3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金学伟

  [ 各种各样的消息、事件、概念就是让股票打破均衡、打破常态最好的催化剂。 它可以让原先可估值、可预期的股票变得不可估值、不可预期。因为不可估值,所以价值无限,因为不可预期,所以越涨越买。这就是题材股常常会越炒越疯狂,直到以悲剧收场的原因 ]

  当我写下这个标题时,希望大家不要认为我在鼓励投机炒作。如果真是这样认为,就说明我们对股市还缺乏本质的了解。

  1.股市是一个五方杂处、三教九流并存的场所,不同的投资人有不同的风格与追求。有的追求价值投资,有的追求成长投资;有的追求长期回报,有的追求短线收益。

  即便追求价值、成长和长期回报,不同的投资人也会有不同的标准。比如一个市盈率10倍的股票,未来10年预期还能维持10%的复合增长率,如果10年后它仍按10倍的市盈率出售,那么年均复合回报率就是10%。这样的回报够与不够?有人觉得够,有人觉得远远不够,因为世上能一年赚10%的东西太多。

  2.追求长期价值回报并不容易,哪怕你对公司情况了如指掌,并具有全方位的知识和足够的洞察力,也无法保证你长期的价值投资获得成功。因为这世界变化太快,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成功带有太多的偶然。虽然我们事后可举出许多例子:这股票10年上涨了多少倍,那股票取得了多高的长期收益。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选择性的统计结果。真正有意义的统计数字是:20世纪80年代前,优秀企业的平均高成长期为11年,而今已缩减了一半;成长股的最佳持股周期为1.5年到2.5年之间(包括巴菲特,虽然他一贯以长期价值投资来包装自己,但除了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等极少数公司,其绝大多数股票的持股周期也都只有1.5年到2.5年之间)。只有极个别公司才能突破这一障碍,取得神话般的长期增长和长期回报。但这也是事后看的结果,当初就能打包票的人几乎没有。

  长期投资的成功依赖公司的成功,而公司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尤其是当今世界,持续不断的增长已被持续不断的中断——业绩的中断、增长的中断、公司生命的中断所取代。这是《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20多年前做的预言,这一预言已被事实证明。

  3.长期价值投资还需要市场条件。买入价格决定投资收益。让巴菲特终身持有并获得巨额长期回报的股票大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买的。而综合市盈率、市净率、重置成本等要素,从那时到现在,股市的平均估值大约提高了50%,尤其是重置成本的提高幅度更大。上世纪80年代,美国股市平均股价相对其重置成本,曾一度低到三成,某著名上市公司(忘了公司名)的市价总值还不如一架普通波音飞机的售价,有些公司的市值甚至低于它所持有的现金!而今,股价相对重置成本的比例基本上都在1倍以上。

  以比原来高0.5倍的估值买入股票,意味着原先持有10年可获得10%的年均复合回报率的股票,现在只能获得5.6%;以比原来估值提高1倍的价格买入,意味着年均复合回报率将下降到2.66%!正因如此,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近20年里,除了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中石油以外,巴菲特已鲜有令人弹眼落睛、刮目相看的价值投资了。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80年代的超低估值垫底;没有保险公司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后续资金;没有以很低的协议价格即私人价格入股的便利;没有通过收购实体企业,再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利润增厚0.1元,股价增厚1元的乘数效应,巴菲特顶多是一个二流基金经理。成功,常常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偶然凑在一起的结果。

  说到巴菲特,我想说几句题外话。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还没进入股市前,我就从海外报刊上知道了巴菲特的事迹,他是将我从一开始就引入正途的导师之一(另一位导师是随机漫步理论大师、《漫步华尔街》作者马基尔,虽然我并不认为股价走势是一种随机漫步)。但20年来,看到太多太多的A股投资者远超于巴菲特的年均复合回报率,看到他在90年代后股票投资的业绩,看到他盈利的全部奥秘后,我觉得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巴菲特,包括他是否真像他宣扬和包装的那样,是个纯粹的长期投资者和价值投资者。至少比亚迪不会是一个价值投资,而应是一个概念投资和题材投资吧。我认为,在这方面,最近《第一财经日报》连续几篇关于巴菲特的文章都写得很好,它了却了我多年来的一桩心愿。尤其在当今世界股市的背景下,可避免更多投资人掉落巴菲特陷阱。

  4.常态的股票本质上都是均衡的。即便是上涨中的股票,也是均衡的。它能走多远,能涨多高,市场都会有一个基本评估和预期,并根据这一预期来进行资源配置。一旦超出预期,哪怕是短期内涨幅稍大一点,就会有大部分投资人选择离场。因此,常规的牛股,其上涨都是一种均衡式上涨,很难超越常规。

  要让股票脱离常态,出现越涨越买的局面,需要催化剂。而各种各样的消息、事件、概念就是让股票打破均衡、打破常态最好的催化剂。它可以瞬间把市场注意力吸引到这个股票上来,让正在寻找买什么股票好的人获得一个买入理由,快速聚集起人气,造成市场资源对它的集中配置。它可以让原先可估值、可预期的股票变得不可估值、不可预期。因为不可估值,所以价值无限,因为不可预期,所以越涨越买。这就是题材股常常会越炒越疯狂,直到以悲剧收场的原因。

  表面看,这样的炒作非常不可理喻,但其背后的逻辑却非常理性:既然常态的投资,无论是价值还是成长投资,都不能给我们带来超额收益;而且长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它也不能保证我们获得正常收益,那么,由这些题材导致的公司基本面变化,是否会让一个普通的公司变成一家伟大企业,或者让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许多题材股炒作,如金改带来的浙江东日18天暴涨2.29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使相关公司一飞冲天等,遵循的都是这种逻辑。还有当年宝丽来发明一次成像机,股价在一天内飙升60%多,最后涨到市值超过全球照相机的年销售总额,遵循的也是这种逻辑:“有了这家伙后,谁还会买传统相机?还要冲印胶卷,照得好不好只有时过境迁才知道。既然一次成像机将取代普通相机,那么,一家公司的市值相当于它的年销售总额也是正常的,它的PS(股价销售收入比)只有1倍而已!”可笑吗?当然可笑!但不无道理。题材股炒作,可说是一种另类的价值和成长投资。

  当然,作为一种另类的投资,题材投资虽然会给我们带来超额收益,但它的失败率同样很高,尤其当我们不了解题材投资的四大要素:级别、大市、时效、反应,题材投资带来的往往不是超额收益,而是累累伤痕。这一点,我们留待下期再说。

  (作者为金证导航技术暨运营总监,邮箱:1392756984@qq.com)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