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贺力平:利率市场化不影响银行业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6 08:37 来源: 华夏时报

  净利差收窄是银行业利好还是利空?

  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四大商业银行的股价出现暴跌,交通银行和华夏银行最近相继破净,令世人瞩目,其中内涵引人深思。

  而且我们看到,央行本次降息被很多分析人士认为是在特殊的时期开启了利率市场化,但对于这样的说法,学界曾有所谓进亦忧退亦忧的两条路线的激辩,特别是在时机的选择上,一直存有分歧。北京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贺力平教授曾在一次公开辩论中表示,现在中国确实是面临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最好时机,但这不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把方方面面的事情做了,自然就水到渠成。

  近日,贺力平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更进一步阐述其观点。

  利率市场化

  并不能影响银行业绩

  《华夏时报》:从你个人的角度来说,你同意央行本次降息是所谓在特殊时期开启了利率市场化的说法吗?

  贺力平:本次降息伴随着上下限浮动措施的推出,应该是利率市场化在国内进一步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准确地说,并不是现在才开始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上至少在七八年以前,央行就规定了存款利率可以下浮50%,贷款利率可以上浮50%,这已经是迈出了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这次降息之所以显得比较重要,是因为规定了存款利率可以上浮,贷款利率可以下浮,与以前利率浮动的方向不一样。而且从目前来看,这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相信这并不等于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利率市场化除了包括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调整,还包括很多证券、债券市场定价机制的调整,也就是说要充分让市场发行主体来调整,这包括股票的发行底价应采取让有关的参与者来协商定价,也包括很多金融市场上的工具的定价。利率市场化是多方面的,就国内而言,目前反映最突出的,是在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方面,毕竟过去,这主要由央行来决定。

  《华夏时报》:政策的变化对于银行业来说究竟是利空还是利好?

  贺力平:短期来看,因为经济目前正处于一个下行的阶段,其特点在于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相对紧张的状况比经济上行时期更突出一些。这样一来,当存款利率可以上浮的时候,我们看到大多数商业银行很快的反应都是让利率上浮,其效应非常明显。本来央行是降息,但商业银行上浮利率实际上抵消了降息的效应,这对于商业银行节省资金来源成本方面,效应没有体现出来。商业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相对成本增加的状况。这被很多市场解读为银行业绩有可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但情况实际并非线型变化那样简单。银行的经营成本、资金来源成本跟利率有关系,但与期限结构和资金的配置也有关系,单凭利率成本有所上升这一点就断定银行业绩整体会受到不利影响,这个结论可能比较仓促。

  银行业绩仍会

  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华夏时报》:如果利率市场化不断地有实质性推进,银行业绩拐点会否出现?

  贺力平:这还是要取决于经济环境。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欧美的利率市场化,大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基本完成,到现在,我们看到,欧美很多国家银行业的业绩是一个上下起伏的过程,并没有永远好或永远差的情况。换句话说,利率市场化并不决定银行业的业绩,只是说银行相互竞争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这个新的环境中,银行业的整体业绩和单个银行的业绩,究竟会怎么变,还是一个未知数。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本身和银行业的业绩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我们应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来观察。比如在中国经济的下行阶段,银行业的整体业绩肯定要弱于经济上行阶段。观察银行业整体的业绩拐点是否出现,应是更突出强调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不是利率市场化的调整。这一点可能更为重要。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经济下行阶段,银行业的业绩肯定就会变得很糟糕,而只是说,可能弱于经济上行阶段。也就是说,银行仍可保持良好业绩。

  比如我们只能对中国银行业尤其是上市的银行做一个整体的观察,可以看到,其资产收益率在好的年份能达到1%,但在经济下行时期,其资产收益率可能只有0.7%。但这0.7%也很多了,因为中国上市银行的资产总额已经接近100万亿人民币了,其1%就是1万亿人民币,而0.7%就是7千亿人民币。7千亿人民币的利润,仍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数据。

  《华夏时报》:从经济增速放缓和来自欧洲的经济下行风险加剧的状况来看,目前实质推进利率市场化与稳增长之间的关联有多么紧密?银行业将像有些分析所说的那样要为中国经济让利吗?

  贺力平:这不应完全是银行业让利的问题。银行业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虽不能说是唯一因素,却会是重要因素。银行业无论是存贷总量的增长,还是利润的增长,这两方面都要受到贷款需求的影响。所谓贷款需求,这是由企业和居民来决定的。如果需求还是比较强烈,很明显,银行即使面临着存款来源成本相对增加,还是可以获得较好业绩,而且贷款增长仍可保持较快速度。

  但从国际经验来看,比如就美国而言,2008年美国遭受金融危机;2009年,美国的商业银行实际上是有钱的,但实际贷款增长却非常非常缓慢,几乎接近于零增长。这并非因为商业银行不愿意放贷,而是因为实体经济不愿意借钱,实体经济在收缩。这样的事实发生,会让银行本身的作为很有限,银行自身的努力空间会变得很小。中国国内也需要担心这种情况的出现。但就目前而言,我相信这种情况在中国国内出现的可能性,还非常小,但不排除它可能会在某些地方或某些行业出现。

  商业银行现在有了更多的存贷款定价权,就要看两方面情况:一个是看行业当中其他银行如何做,因为在一个竞争性的环境中,银行不能自己有很大的独立性,否则客户会跑掉的;另一个是看市场中那些符合风险防范要求的企业,其贷款需求有多么大,同时也对那些过去接触、关注较少的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我觉得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大潜力,银行可以做很多事情,包括对更多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下行相对比较温和,相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而言,对贷款的需求依然比较健康。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在改善自身贷款服务方面,还有一些潜力可挖。基于这样的判断,我觉得银行的业绩还会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现在股票市场对于银行股的评价偏低,这只是相对短期的现象,以后会发生变化调整。

  吸收和掩盖风险

  或将成突出问题

  《华夏时报》:长远看商业银行的利润效益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贺力平:会发生利率战并因而出现分化吗?

  银行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这一点不能排除。但银行间相互抬息发生利率战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因为毕竟央行对于存款利率的上限有规定。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升息的政策空间已经用到位了。虽然一些大的银行还有升息空间,但他们还要看看别的大银行怎么做,要顾及行业通行做法,并不可能为所欲为地过度使用定价权。

  另外,一些比较大的银行也已经意识到,真正要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短期内靠杀价,其效果是不稳定的,而且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所以他们会比较顾忌使用价格手段打利率战。这也说明央行有限度地开放存贷款利率上下限,是基于合理的考虑。今后,如果各商业银行的行为都依然比较理性,还可能有上下限浮动的进一步提高。如果各商业银行行为表现得明显不够理性,央行可能就不会进一步推出上下限浮动政策。

  《华夏时报》:实质推进利率市场化可能出现的风险对于监管部门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贺力平:世界各国的经验都已经成熟地表明,在一个利率市场化的环境当中,银行的风险,很明显会有所增加,但这主要表现在银行有可能经营成本会升高,由此,为保持业绩,银行可能进入一些高风险金融领域。我们看到,在美国和西班牙,很多银行把大量的贷款投放到房地产部门,最后吸收风险,对整个银行体系形成冲击效应。在中国,不排除一些银行机构出于业绩的压力,放松对风险的控制,最后吸收风险,或把风险掩盖起来,甚至不断地积累风险,这很明显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对于监管者而言,还要看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些弱的银行出现问题的时候,会影响到存款者信心。如果存款者的信心一旦受到打击,会形成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冲击,对于银行体系而言,这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风险,而不是单个银行的问题。因此,换句话说,利率市场化普及之后,监管上的要求就大为提高了,就要实行有效的事前监管,建立起风险预防机制、建立起所谓的防火墙,包括存款保险机制。

  银行业的服务

  或将发生明显改善

  《华夏时报》:如果实质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一部分,也意味着银行业不得不开始转型,接下来我们可以预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贺力平:如果一切都进展比较顺利,首先,存款者从银行得到的回报会比较多,贷款者从银行拿到的利率价格也比较公平合理。对银行来说,使用价格手段的调整,实际很有限,更多的还要强调如果要扩大或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就要通过不断地改进服务和提供更好的银行产品。那些大银行应实行多元化发展,在继续使传统存贷款市场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应突破传统存贷款模式,进入新的金融领域,包括进入国外金融领域展开经营。这些变化,我们以后都会看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