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基金专户困局:发行锐减 仅两成正收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8 22:19 来源: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研究员 刘宗源

  10月1日,证监会发布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下称《办法》)及其配套规则修订版将开始实施,这意味着,未来所有的基金公司都将有机会进行基金专户产品的涉及和管理,而不用再像以往那般,顾虑自身的资产管理规模是否达到此前限定的200亿元门槛等。

  基金公司是否会群起涌入基金专户市场?

  答案恐怕是未必。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根据可取的公开数据统计,基金专户产品已越来越难发行,而且,今年的发行速度明显较去年下降。

  按照基金业内部人士的评语——基金专户业务正在陷入困局。在他们看来,一边是基金公司发行速度猛降,且投入的热情也在下降;一边是与公募基金和整体股票市场表现相比,基金专户的整体业绩虽然占优,但自成立以来,仅有两成“一对多”专户产品获得正收益,大量的专户投资者仍处于赔钱状态,他们对专户产品的投资信心,正在逐渐被消磨。

  今年以来发行大幅减速

  两年前,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正式开闸,很多投资人士认为,公募将开始猛抢私募基金的饭碗。开闸后的第一年,基金专户产品确如洪水般波涛汹涌。

  《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准则》在2009年(两年前)发布,并于当年8月18日起施行,这意味着“一对多”业务正式开闸,随后的短短4个月时间里,共有82只“一对多”产品获批。

  让投资者印象最深的是首只产品——中银专户主题1号,这是一只灵活配置型专户产品,发行当日募集规模就近4亿元。

  在不少基金业内人士的记忆里,“一对多”产品刚开闸时的势头,要比预想中来得快和猛。

  事实上,不少基金公司彼时非常看好这块业务,紧随中银之后,易方达、交银施罗德、国泰、华夏、招商、嘉实、汇添富等众多基金公司均加入到“一对多”管理的行列,产品上报速度和发行速度远远超过公募基金。

  2010年是“一对多”发行爆发的一年,有更多的基金公司获得“一对多”管理资格,发行的产品如雨后春笋。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当年纳入统计的共计有92只产品发行,由于不少“一对多”产品未对外公布,真实数字应超过92只。

  根据证监会网站披露的数据,截至2011年6月底,已有37家基金公司取得基金专户业务管理资格,管理的专户资产约1000亿元。

  但今年发行的数量明显不如2010年。根据Wind资讯统计的公开数据,今年成立的“一对多”产品仅47只,还不及2009年的4个月发行的数量,约为去年的一半。

  今年并非具有资格的公司都发行了“一对多”产品,有不少公司面对当下的股票市场行情,放弃了发行新产品,其原因一是担心难以为客户赚得绝对收益,另一方面,也担心发行时难以达到成立时的最低标准。

  Wind资讯数据显示,上半年仅有20家基金公司发行了“一对多”专户产品,其中发行数量最多的是国投瑞银基金公司,共发行9只,具体为国投瑞银工行环瑞3号、祥瑞2号、恒瑞3号、祺瑞1号、盛瑞1号优先、盛瑞1号进取、禧瑞3号、鸿瑞2号、泰瑞2号。

  除了该公司以外,招商、南方、工银瑞信、建信、泰达宏利等公司今年也发行了多只“一对多”产品。

  但更多的公司在专户产品上未敢有太大动作。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华南某前十大基金公司原本计划2011年全年发行15只专户产品,但至今只发行了3到4只,且暂无计划再推新的专户产品。

  另有一家中型合资基金公司,上半年一只专户产品都没有发,本想待下半年市场好转再作打算,可目前的市场情况并不乐观。

  对此,一位“老十家”基金公司的机构销售部大客户经理深有同感。

  他透露,今年专户“一对多”产品在银行渠道根本卖不出去。“传统的灵活配置型产品,渠道和客户根本不感兴趣,很难卖出去。偏债型的固定收益品种,由于收益比较低,对客户的吸引力有限,销售起来也比较困难。”

  业绩稍胜公募和阳光私募

  基金公司放缓专户产品发行速度,主要原因是业绩不佳导致销售困难。

  过去两年来,除个别公司外,基金专户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赚钱效应,也就很难吸引新资金。而一旦市场整体下跌,专户的发行就会更加困难,甚至可能面临发行失败。

  “一对多”专户产品与公募基金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不需要向社会公开投资、业绩等信息,只需向其投资者公开即可。因此,他们的业绩好坏不容易全面表现,但是通过一些银行网站和专业的投资网站统计,对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一对多”的业绩情况仍可有大致了解。

  《投资者报》根据私募排排网公开的数据整理发现,截至8月底,今年以来的基金“一对多”专户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4.51%,相对于公募基金和同期指数,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截至8月底,统计的494只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8.66%,跌幅比“一对多”产品高出近4个百分点;同期上证指数下跌8.60%,沪深300指数下跌9.16%。

  进一步看,“一对多”产品与公募基金极为相似的一点是,产品的业绩两极分化明显,收益率最高的达4.38%,最低的亏损多达20%。

  收益率较高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处于正收益区间,如华安锐智财富3号、兴业全球持续增长2号、招商瑞泰灵活配置3号、汇添富招行牛保本2号和招商瑞泰灵活配置8号,截至8月底,今年以来它们分别取得了4.38%、3.26%、0.82%、0.3%和0.2%的收益率。

  综合来看,“一对多”产品业绩较好的典型公司有招商、汇添富和兴业全球、海富通等。

  “一对多”产品中亏损较多的不亚于公募,较典型的有长盛护本策略、长盛招行灵活配置1号,它们同期分别亏损19.82%、9.87%。

  与阳光私募基金产品比较,“一对多”也占有优势,截至8月底,阳光私募的平均收益率为-7.28%,“一对多”为-4.51%。

  但从单只产品来看,阳光私募的最高和最低收益率跨度远超“一对多”和公墓基金产品。截至目前,阳光私募第一名是紫石结构化1期,收益率为52%,超过20%的产品有10只;最低的产品是时策1期,截至目前亏损48%,亏损超过20%的共有97只。

  “一对多”仅有两成赚钱

  虽然“一对多”产品与私募、公募相比,今年以来的整体业绩较好,但对“一对多”的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真正的“绝对收益”。

  这是因为,统计数据显示,仅有两成的基金“一对多”专户产品成立以来获得了正收益。

  除私募排排网的数据外,招商银行网站也有具代表性的数据。

  招行是“一对多”产品的较大托管行,不少大基金公司的产品和行业类较有名的产品均由该行托管。

  截至9月14日,该行网站显示共管理“一对多”产品51只,包括华夏、华安、招商、大成、银华、国泰、嘉实等大中型基金公司均有“一对多”产品在该行托管。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一对多”产品成立以来,仅仅有10只超过发行时的单位面值1元,也就是说,仅有两成产品获得正收益,其余均亏损。

  获得正收益的专户产品分别是招商基金管理的瑞泰灵活1号、2号、3号、5号和10号。

  其次是华安管理的华安锐智3号和华安2号优先,此外,还有兴业持续增长2号和大成景瑞5号等。

  招商瑞泰灵活1号2009年9月份成立,属于股票型“一对多”专户,截至目前单位净值为1.29元,期间未进行分红。也就是说,该产品成立至今已获29%的收益率,同期上证指数大约下跌4个百分点。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