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新华基金崔建波私转公 排名赛暂跑第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8 22:19 来源: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记者 岳永明

  崔建波是为数不多的从私募转行公募的基金经理,与其说在慢慢适应,不如说他在做回自己。2009年后进入公募基金后,让他进入了一个与此前他长期从事的、以绝对收益论英雄的信托投资两个完全不同的江湖。

  然而崔建波经历2010年一年的沉寂,终将其擅长的绝对收益投资方式融入公募基金投资当中,用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在找回自己的风格。”。

  在和崔建波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投资者报》记者能发现他的信心,在谈论具体投资的行业时,他常用海外的发展状况来佐证判断,这来自于他的投资习惯——从宏观到微观的自上而下的发掘投资机会。

  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至今,崔建波管理的新华泛资源优势基金以-2.79%排在121只偏股混合型基金的第4名,但这并不是他的全部追求,在他看来,为持有人获得绝对收益才更有意义。

  两个江湖

  《投资者报》:公募和信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投资江湖,五年信托投资经历,对你目前的个人投资风格有一些什么影响?

  崔建波:券商和信托自营,基本都是以一年为周期,以一年的投资收益率来考核。而公募基金是相对排名。比如,信托年初会定个收益,大概10%到15%,当年的信托产品收益就是当年的绩效,奖金就凭这个的高低决定。

  所以,信托培养了我什么?我的答案是纵览全局。所谓纵览全局就是在熊市、牛市都要能适应,什么股票赚钱,做什么股票,市场热什么就做什么,也是我之前常常谈起的所谓“效率投资”。如果不讲效率,那么牛市的时候赚到大把的收益,而到熊市赔得一塌糊涂,那这跟农民种庄稼没有什么两样,年景好就收,年景不好就收得不好,这就违背了做绝对收益的投资原则。

  《投资者报》:离开信托到公募,你有怎样的感悟?

  崔建波:从收益上看,基金讲求相对收益,可以为负;信托则不能,负了就无法交代,就面临下岗,甚至信托公司也得受“黄牌”警告,停止信托的发行。

  不管做什么投资,一定要分清楚自己的目标,不管消费品、医药还是制造业,你要肯定它吸引你的地方,同时要分清楚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在信托领域,我们必须做弹性大的投资,因为有时间限制。

  找回自己

  《投资者报》:与信托相比,公募基金有没有对你的性格有所压制?

  崔建波:我是60年代出生的人,年轻时也是有棱有角,现在虽没那么分明,但性格还是比较鲜明,所以,我想在投资上面找回自己积极的一面。

  《投资者报》:从重仓股中看得出,你对成长股比较感兴趣。成长股投资有好多种体现方式,其中最典型的是持股时间较长,你怎么看?

  崔建波:说我对成长股感兴趣,不如说我更相信价值投资,把握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在投资策略上,我更强调自上而下的行业选择,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行业冒出来。国外也是一样,所以要尽量去思考这背后的逻辑。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热点,过了这个阶段,就让利于其他行业。所以我总强调由远即近,大方向清楚了,投资的思路也就清晰了。

  《投资者报》:你觉得目前哪些行业未来可能是阶段性的热点?

  崔建波:技术在进步,因此我们只能是做跟踪。但我觉得还是从医疗、消费等板块里去找。

  目前,医疗领域大家的分歧不大;还有就是农业。目前农产品领域拿得出的品牌几乎没有,所以农产品空间非常大。

  自上而下

  《投资者报》:十多年证券从业经历,你觉得自己更倾向于怎样的风格?

  崔建波:我觉得,不管在信托还是在公募,关键还是要为投资人着想,所以,强调绝对的收益非常必要。另外,这也是职业投资者应该具备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投资成功的人,各自方法都不一样,有的人大部分时间高仓位,以个股取胜。

  我个人更喜欢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由远即近,只有大方向看懂了,才能更清楚地看到中观、微观。从远看到近,这是我这么多年养成的一个投资的习惯。

  具体操作上,主要是通过自上自下的配置,灵活调整仓位。

  《投资者报》:灵活的仓位具体怎么体现?

  崔建波:首先,仓位要保持一定的腾挪空间,尤其在市场还不明朗、风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时更为重要。A股的市场风格轮动较大,要判断下一拨行情哪个板块跑得快,目前看来,被负面因素过度放大影响的行业最有潜力,比如银行、地产。

  《投资者报》:相比较而言,你的重仓股相对比较分散。

  崔建波:我觉得再看好一个行业也不能配太重。其实双汇发展就给大家敲了警钟,我一般持有一只股票很少超过基金资产的5%以上,因为“黑天鹅”事件太频繁了。

  《投资者报》:今年以来,市场应该不好做,有什么体会?

  崔建波:说实话,我在上半年或者8月份之前,仓位操作较好,但最近因为仓位比较重,所以做得不好。

  首先要离市场远些,这样思维可能更清晰,而不是被市场左右;其次,还要多看一些大的东西,不要被低估值迷惑。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