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叶氏化工40年实心拳闯百亿大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13:20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采访/白鹤 贺文 齐鹏 编辑统筹/白鹤 石海芹 版面统筹/何葆华 李伟

  从家庭作坊晋身为上市港企,这其中既有白手兴家的影子,更有金融资本的诱惑。“心无旁骛”是全球最大酯类溶剂生产商叶氏化工拒绝偏离主业的理由,也是深植它体内抵御一切危机的抗体。

  从40年前的4000元港币到如今的市值超40亿,叶氏化工已经清晰规划了未来:2013年销售要过百亿大关。

  40年心无旁骛——不做“空心”企业

  从家庭作坊晋身为上市港企,这其中既有白手兴家的影子,更有金融资本的诱惑。“心无旁骛”是叶氏化工拒绝偏离主业的理由,也深植它体内成为一切危机的免疫抗体。

  “40年,无论是人生也好,事业也好,都绝对不是一个短的日子。因此我与叶氏化工都要认老了。” 台下几百人听到叶志成这句话时,用寂静无声表达了敬意无边——向这位带领叶氏化工从家庭小作坊晋身为年销售额80亿港元上市公司的62岁创始人。

  叶志成不胜感慨其“老”,概因看似不合时宜的固执。在他办公室的一面墙上高悬一幅“忍”字,道尽了创业的苦与惑。

  叶志成与妹妹叶凤娟白手起家,投身工业40年不离不弃。“期间经历多次石油危机;地产、金融狂潮,我们坐危不乱。今日回首,更感专注之可贵。”当时下中国民企纷纷抛实体转投资,弃制造投地产、金融之时,叶志成现在的云淡风轻更显可贵。

  从4000元创业资金到如今市值超40亿,“心无旁骛”成就了叶氏化工的今天——作为全球最大酯类溶剂生产商,它拥有17间工厂、5000余名员工,始终专注生产及销售化工产品,旗下业务包括溶剂、涂料及润滑油三大类。

  决不做“空心”企业,只有经历过风暴的人才更懂得专注的可贵。“在地产股票畅旺时,多少人趋之若鹜,我也有点沉不住气,反正有闲钱,不如也分散投资。成哥却说:‘上车容易,落车难。局外人岂能了解个中奥妙?’”叶凤娟的回忆不无侥幸,“就是因为他的专心、专业,不偏不贪,带领我们安度了几次海啸般的金融危机。”

  “40年如一日”,这是叶氏的风格,更是叶志成的风格。他似乎不愿媒体过多提及“老牌工业股”的标签,而希望赋予公司新鲜浓重的中国企业色彩,从而真正实现“赢在中国”的未来和去家族化的规范管理。

  因为下一步它要从容过关:2013年前,叶氏化工将成为年销售达百亿的化工企业,2015年其产值更将达200亿元。

  生行街 死掌柜

  兄妹共分一箪一饮

  叶氏化工的创业历程,如同香港千千万万间家族式企业经营的故事一样,其中既有李嘉诚白手兴家的影子,也有《创世纪》等TVB剧中所描述的商战机变。

  叶志成是穿着一条泳裤只身从东莞石龙游到香港的。年轻时,他先后做过杂工、印刷学徒、塑料厂啤工、账房助理等工作。不到一年半时间,他却坚决离开较为稳定的环境,转行当推销员。

  “我父亲是一个生意人,他常说:‘生行街,死掌柜’,做推销员可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出路较多。受他的影响,我便由账房转做推销员。”与生俱来的商业眼光和创业耐性让叶志成得到了常人所不及的磨练。“推销工作让我学会与人相处,如何给客人留下好印象,例如我会记下每位客人的喜好、家庭状况、事业路向等,有了共同的话题,由客情变商情,生意就长做长有。”

  1971年10月,22岁的叶志成拿着仅有的4000港币和妹妹叶凤娟在香港西环屈地街开设了自己的恒昌行。人弃我取,一般商家不屑兼顾的小生意,正是叶志成起跑前的立足点。“开业之初,我拿着现金去分销商铺取货,再坐船回到西环逐家逐户推销电油、火水、天拿水等,林林总总,接到订单还要踩单车或用手推车往西环半山送货。”

  叶凤娟同样身兼送货、推销、收银数职,“无论是冬天或夏天,衣服都是湿的。”如今她虽已退出叶氏管理,但难以忘怀的却是创业时与成哥分享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那横街陋巷,日正当空,穿着汗湿的衣衫,我坐在店内,成哥坐在店外,一杯清水,一碗白饭,一个罐头或三两元隔夜叉烧,实在难以下咽。他一边逼着我吃,自己却细嚼慢咽,好像品味人间美味。”

  在40平方尺的铁皮屋中,叶志成搭建了仅容一人平躺的小阁楼,他对妹妹说:“既然无能力改变环境,只能尽力而为。”天道酬勤,翌年叶志成便购置了公司第一辆货车,随后由40平方尺的“空中楼阁”搬到600平方尺的大商铺。

  “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我们卖出的第一桶火水是6.9港币,第一个月的生意额是4080港币,公司第一个电话号码是480238,买的第一部货车车牌是BC4369。”创业者多半对第一桶金都记忆深刻,但难得的是拥有同样深远的战略眼光。

  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大部分商家趁石油产品变成海鲜价,高价沽售货品套利,叶志成则维持薄利多销,取信于客户。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尚未完全落实开放政策,他已部署了在内地各省市的发展,叶氏化工亦率先在内地投资设厂,并为客户提供即日落单,即日送货服务承诺。

  搭上大陆经济高速发展的顺风车,叶氏化工业务亦由珠三角扩展至长三角乃至全国,现在集团已跻身中国化工行业的龙头位置,旗下17间工厂全部位于大陆,其中溶剂业务稳占华南市场60%的份额,民用家居漆品牌“紫荆花漆”在全国排名第四,油墨业务产销量也排名全国第一。

  1971年,叶志成拿着仅有的4000港币和妹妹叶凤娟在香港西环屈地街开设了自己的恒昌行。

  “壮士断腕”

  不离不弃  不求暴利

  叶志成显然不满足于此,他设定的目标是:2013年前,叶氏化工成为年销售达百亿的化工企业。

  百亿大关能闯过去吗?

  “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大家观念上首先要明白,成功的过去并不等于我们成功的未来。”叶志成的弟弟叶子轩(现任叶氏化工集团副主席)1977年加入叶氏集团,跟随兄长共进退,曾面对无数危机,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公司发展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战略分歧,即叶子轩所说“对未来正确地预见和掌舵方向,比较难”。

  这场危机的表面却是由1991年公司上市引发的。公司以每股1.25元价格上市,1994年初股价最高至3.45元,但金融危机后的1998年第三季度,股价跌至历史冰点0.21元。

  叶子轩对这些数据烂熟于心,“股价高、业绩好的时候,大家都看好中国市场,对叶氏化工的发展有信心,但是股票掉下来只有0.21元时可能人心涣散,当然市场有它的因素。我想讲的危机是,自己有时把握不了发展的方向。那几年盈利从最高峰1个多亿跌到1700万,是我们曾遭遇的最大危机。”

  资本的诱惑曾经让叶氏化工有过扩张的迷失。“当时的做法是市场注资太容易了。1993年我们增发股份,很容易就拿了1个亿回来。所以我们开了好多工厂,但随后几年情况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市场的需求增长没有预期中高。多一个工厂就多一份开销,折旧、利息、人员工资,造成相当大的压力,所以最大的危机是1997年金融风暴以前,我们的盈利已大幅度下跌。”

  叶氏化工的发展方向有了偏离,集团业务出现多元化,也做过与主业并不太相关的贸易、储罐等业务。“这致使我们当时的负债率高达110%的警戒线。”叶志成为了解决负债过高的问题,痛定思痛,1996年开始重整业务,将一些与主业无关的业务相继剥离,去繁就简之后公司负债率下降到40%以下。这样有效避免了在金融风暴来临时企业因负债率过高而破产的危险。

  “壮士断腕”的前提是给管理层集体“洗脑”。“当时很流行的一个美国管理理念是企业流程再造。尽管掌舵的还是我大哥自己,但是他觉得在新的发展环境中自己把握得也不是很好,于是索性就把管理层关起门来‘洗脑’,花了三天的时间上课。”叶子轩回忆,“实际上我们采取了几个大的举措,把非主业的贸易完全卡掉,把四个同类型的工厂集中为两个(油墨和溶剂),剩下的两个工厂当天就关门,挪去东莞和深圳。”

  经此一役,叶氏化工反而更笃定了一个信念:专注本业非常重要。事实上,在香港从事工业难,而在工业领域做出自己的品牌更不容易。香港是国际化金融贸易物流中心,工业占其当地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6%,从业人员不到20万;在香港的股票市场上,工业股的市盈率远较金融地产股要低,俨然是“二流产业”。

  然而叶氏化工投身工业40年,外界有人称叶志成为香港“化工大王”,在时下浮华的商业大潮中,仿佛“异类”。香港证券学会理事、灵狮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蔺常念谈到,“工业不是暴利行业,对一般投资者来说,当然不及金融、地产等行业那样具有吸引力。但是,就因为叶氏化工的‘良心’以及稳健的作风,不少基金也长期持有该公司的股份。”

  四十年如一日,是叶氏化工的风格,更是他们的制胜法宝。

  “草鞋换皮鞋”

  去家族化之路渐行

  有良心的企业一定会获得回报。

  2011年在叶子轩眼中是“黑暗的一年”,原材料成本不合理的暴涨和波动让整个化工行业陷入从未有过的薄利状态。这种压力甚至让叶氏家族的第二代成员叶钧感到比1997年金融风暴更严重。

  叶钧作为集团旗下的紫荆花漆总经理被寄予厚望。一方面他在努力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寻找新的原料替代品,另一方面与供应商多年的诚信合作帮了大忙。“我们建立这些长远的合作伙伴,主要是在价格波动比较大的时候,他们会预留一些货,优先保证我们的供应。”

  这是叶钧的父亲叶志成用40年的承诺累积换来的交情。“我们定下来的价格、付款日期,决定好了就不会更改。虽然有些行家因为资金链比较紧会拖一拖日子,但我们是绝对不允许的。”叶钧谈到此十分强调,“以前一些子公司也有类似的做法,希望资金链更充裕,但是被领导痛骂了一顿。因为我们希望保持长期合作的话就一定要守信,多年来供应商都知道我们有这样一个信誉在。”

  叶钧于2007年加入集团从基层做起,四年后独挡一面。他继承了叶氏一贯务实的风格,但与同龄的富二代相比,却低调得有些刻意:他不喜欢媒体对他标签化,甚至介意别人在工作中看他“姓什么”。

  这种低调与其说是叶钧个人的“护身符”,倒不如说是叶氏化工走上“去家族化”之路的印证。

  1991年叶氏化工在香港成功上市后,叶氏三兄妹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通过不断学习和历练成功向企业管理者转变;另一方面也逐渐引入许多优秀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和相关人才,建立科学管理制度,使公司的操作更加规范、高效。

  “我们原来穿‘草鞋’,上市就换成‘皮鞋’了。公司上市后我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与企业同步成长。”叶子轩的一句调侃并不轻松,“以前没和银行家打过交道,后来我都要学融资知识。”

  其实早在1984年叶氏化工刚起步不久,叶子轩还带领小兄弟们行街“卖货”之时,叶志成就已经意识到这种“土八路”的做法不会长久,因此坚持高薪聘请一名专业人事经理来理顺公司架构,培养人才。这在当时甚至被同行当作“笑话”,因为彼时叶氏兄弟自己的薪水才1万出头,而这名人事经理的月薪竟接近3万元。

  很快叶子轩就被哥哥的战略眼光折服,“渴才”一直是叶志成努力打造的氛围。“作为资历最老的一名员工,我深深感受到,过去40年间,我们赖以成功的最主要因素首先是‘人和’二字。”

  “叶氏化工管理层的道德水平很高,是有社会良心的企业,因为它重视‘人’,视员工为公司的一部分;这家企业从不巧立名目、玩弄财技占股东便宜,40年来,它都专注本行、专注为股东赚钱。”蔺常念如此评价。

  但随着创业元老的逐渐退出,新老人才的交替成为叶氏未来发展的决胜点。此时8年前就布局的一场人才培养接力赛派上了用场,即集团开展的管理培训生计划。8年培养了15位管理培训生,似乎算不上高产,但它证明了一条人才通道的可行性,这15人已经或即将成为叶氏化工人才组织架构中的重要“中枢神经”。

  叶钧就是管培生中的普通一员。在外人看来,他身上承载了更多的继承意义和家族责任,叶钧本人却极力避免被“标签化”,“我觉得最主要的压力不应该是在这,我父亲一直跟我说,有能力你就做,没有能力就让贤,有其他人比你做得更好。我的压力主要在于这么多年公司对员工、投资者的一份责任,如果我把紫荆花漆做好,不论我姓什么其实都没真正关联。”

  叶钧的答案俨然初具职业经理人的风范,这或许是叶志成最乐于看到的结果。“借用同为创始人的叶小姐一句话:‘放手更牵情’。现在,我们拥有清晰的企业管理架构和理性的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奉行‘法治’而非‘人治’,可以做到不因人的变动而变动;我们现有的管理层中,如CEO、COO、CFO等都是拥有丰富从业经验和国际化视野的优秀职业经理人,他们正值盛年,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激情和活力,一定会使叶氏化工的未来发展受益匪浅。”

  叶志成

  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化工业

  数字商业时代:你当初为什么选择在化工领域进行创业?

  叶志成:  在香港从事工业并不是一个很主流的选择,而在工业领域持之以恒,做出自己的品牌更不容易。但我从青年时代从事第一份职业开始,就选择在制造行业一直干到现在。在化工行业里,我付出了自己的几乎全部青春和心血,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从事其他别的行业。

  现在来想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喜悦之情与满足感,使自己多年执着此业。40年来,即便企业在金融风暴期间受到波及,我们仍能稳步发展,我内心感到很满足。当看到公司的业绩在平稳增长,当看到现代化工厂在大陆的各个荒凉之地建立起来,我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想就是这个原因。

  数字商业时代:叶氏化工在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如何总结出“专注、专业”这一核心理念,又为何要秉承这一理念以指导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叶志成:集团一直专注本业,成立接近四十年至今,我们只从事生产及销售溶剂、涂料及润滑油的核心业务。我们坚持“力所能及,不强行为之”的原则,将我们的资源和关注都投入到自身最熟悉和最擅长的领域,在化工行业深耕细作,以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促成发展,从而真正体现“专注、专业”的经营模式。

  数字商业时代:新一代管理者成长起来之后,你将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那么到一定的时间,你是否可以真的放手叶氏化工,选择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对叶氏化工未来的发展有何期待?

  叶志成:新旧交替,变化恒生。作为创始人之一,我很庆幸能亲历叶氏化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的全过程;然而,我更高兴可眼见新一代的“叶氏化工人”成长、成熟,尽心尽力地将这份事业传承下去。借用同为创始人的叶小姐一句话:“放手更牵情”。到可以放手的时候,我自然将选择离开。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相信我的继任者一定是兼有智慧和才干之人,也一定会有长远的眼光和踏实的双脚。

  到退休以后,我将会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一直喜欢但却没有空去深入的事情,或与家人一起,踏遍人间美景,或致力慈善,扶助有需之人;或以虾腔一曲,怡情益智,回味人生。

  叶氏之道  正在延伸——叶氏化工成长史

  从40年前的4000元创业资金到如今的市值超40亿,香港叶氏化工集团的成长是一部典型的中国企业奋斗史。

  叶志成简介

  ●叶氏化工集团董事局主席,现年 62岁

  ● 1971年创立叶氏化工前身恒昌行

  ● 1991年叶氏化工于香港上市

  ●2006年成立叶志成慈善基金

  ●叶氏化工目前在大陆有17家工厂

  ●叶氏化工目前为全球最大醋酸酯溶剂生产商、中国第四大民用家居漆供货商、

  中国最大的食品包装油墨供货商

  集团对未来业务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我们预计将如期在本年度完成80亿港元的销售目标,并有信心在2013年前,达到年销售超过100亿港元的中期目标。

  70年代 创业期

  >>>1971年10月25日,“恒昌行”化工原料公司于香港皇后大道西425号开业,即“叶氏化工集团”的前身。

  恒昌行本着勤可补拙,诚可取信的创业精神,锐意发展业务,在石油化工业内不断巩固实力,开拓空间。

  80年代 拓展期

  >>>集团开始在中国采购原料,并同时积极拓展中国市场。

  >>>位于深圳布吉的“恒昌化工厂”落成,是集团位于国内的首家厂房。

  中国改革开放,集团掌握先机,积极投入开发高技术产品,化工产品趋向多元化,并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

  90年代 飞跃期

  >>>位于香港新界粉岭的“叶氏化工大厦”落成,自始成为集团的总部。

  >>>1991年8月,集团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股票代号:408),业务开始新里程。

  集团稳步发展,展开多项收购合并行动,并陆续投资兴建厂房、设立分销点,加入新业务,渗透整个庞大的中国市场。

  >>>1996年公司开始着手业务重整,将一些与化工主业无关的业务相继剥离。

  这一“壮士断腕”般的举动帮助叶氏化工成功躲过此后一劫——在紧随其后到来的1997年金融风暴中,有效避免了企业因为负债率过高而破产倒闭的危险。

  >>>1997年,叶志成先生提出了“专注本业”的口号;这一年经历了金融风暴历练的“叶氏化工”步入了长达5年的调整期。

  首先,针对紫荆花漆当时在海南岛、济南、长春、苏州、无锡、汕头等地区,与当地合作伙伴分别合作建厂,因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战,结果出现互相抢夺市场、互相倾轧的不良现象,叶氏化工决定收回分散的经营权。至此,紫荆花漆实现了全国统一管理、统一品牌推广,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正轨。

  其次,也是这5年内,叶氏化工明确了“专注中国市场”的战略。

  与此同时,叶氏化工也尝试开拓海外市场,在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设立工厂,还在新加坡设立了贸易公司,而后来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最终,经过5年的梳理和养精蓄锐,叶氏化工逐渐明确了方向,集中力量在中国市场发展。

  21世纪 稳步向前

  >>>集团于惠阳、中山和浙江兴建新厂房,采用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设备,令产量倍增。

  >>>集团于2005年获全球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为亚太区200家营业额10亿美元以下的最佳上市公司之一。

  >>>2007年度,集团在《亚洲货币》杂志举办的最佳管理公司选举中荣获“香港最佳管理公司(小型企业组)”第一名。

  >>>2008年度,集团在《FinanceAsia》杂志举办之2008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投资选举”香港组别中荣获“最佳中型企业”第一殊荣。

  >>>现为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中国小型企业指数成份股之一。

  集团注重科研和客户服务,不断改良产品;同时亦持续提升公司管治水平,务求稳健持续的发展和壮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