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姬十三:敲打商业果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07:16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本刊记者 李超 发自北京

  “有网友说我们是科技版的豆瓣,我觉得豆瓣改变了中国的文艺生态圈,我希望未来几年果壳网也能够改变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态圈,是一个科技青年聚集的地方,成为某种风向标。”这是姬十三为果壳网描绘出的理想图景

  姬十三(梁辰)   姬十三(梁辰)
姬十三:敲打商业果壳

  2011年9月,姬十三(左)和香港当代文化中心总监及MaD召集人黃英琦(中)、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崔峤女士(右二)出席MaD@北京UCCA的活动

  11月10日,超级光棍节前夜,姬十三在网上发了一条三千多字的征婚帖,自述一栏写道:主要身份是创业者。最大特点是跨界。……干过一些事后想起来挺操蛋的事。但总的来说……觉得自己算是个好人。心善。心软。容易感动。其实泪点还挺低的(据说乔布斯也是)。

  2007年之前是科研工作者,作为神经生物学博士毕业,觉得实在没法过一眼能就看到头的生活,毕业主动失业;

  2007-08年写专栏谋生,梦想是学连岳面朝大海有自由,拎个笔记本周游世界。因为写稿拖延症,破灭;

  2009年辞去外企工作公益创业,弄了科学松鼠会(民间科学写作者协会)。一开始很苦,大半年个人没收入,喜欢的女生跑去了美国;

  2010年下半年商业创业,创办果壳网(泛科技兴趣社区)。(这真是洗澡时想到的名字)

  我的理想是让科技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打通文理鸿沟,不懂科技就别称文化人。

  帖子引起了很大轰动。“姬十三”是笔名,真名叫嵇晓华,据说,笔名出处和他大学时的一段恋情有关。现在,这3个字代表了一种新兴的科技传播方式。

  从松鼠会到果壳网

  半个月后,本刊记者在果壳网办公室里见到了征婚人姬十三。这是一个接近两百平米的大房间,布置简单,角落里有一间简易厨房和一张乒乓球桌。七十多名员工聚集在这间没有隔断的办公室里。他提出在办公室中央用水泥砌成的圆形凹池里接受采访,那里面放着不同颜色的抱枕,可以半躺下。

  “征婚并不应该成为公共话题。”姬十三说,帖子发出后,央视一个知名的电视谈话节目希望他去探讨婚恋观,被他果断拒绝。他接着补充,高调征婚不是恶作剧或者完全头脑发热的决定,的确发自初衷:“没有办法避免别人认为是炒作,需要时间来证明,我是认真对待这件事的。”

  这与他对另外一个问题的回答十分相似,一年前,当他决定将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完全分开运营的时候,同样面对过质疑——一个要做NGO的人最后去做了一个商业公司,能不能成功,会不会变质。他说:“一点都不介意是假的,但我觉得需要时间去证明分开是明智的。”

  现在,果壳网的日PV过百万,几十万注册用户。

  姬十三分开运营的想法产生于2010年初,那时候,科学松鼠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知名度。这是一家以科学为主题的网站,创建于2008年底,上面有科普文章,也有关于科学问题的互动解答。

  与传统枯燥的科学研究不同,它讨论的话题千奇百怪,表述自由。例如,有人会问,为什么中国男人的生殖器在自然状态下都偏向左边,是不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极左的国家,或者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姬十三回答,虽然自己叫姬十三,其实没有接触过多少“鸡问题”。最后,他通过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推断,可能是由于男性左右睾丸的位置不同造成的。

  姬十三一直把科学松鼠会当成NGO来做,他觉得传播科学是一种公益活动。“松鼠会的构架决定了不能满足一些更大的期望, NGO组织有优势的地方,比如大家都特别愿意出力,能够团结很多人的力量。劣势在于负责的人很少,做大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商业组织起步比较难,一旦上了轨道,会获得比较大的资金支持,空间会更大。不同模式适合做不同的事情,NGO适合做一些传统公益,帮助弱势群体填补社会空白,商业适合做一些大的事情。”

  当时正好有几家VC在谈,把想法梳理了一段时间后,果壳网在2010年10月开始起步,上海挚信资本半年时间先后注入两笔百万美元级投资。

  果壳网在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名下运作,姬十三兼任该公司CEO和科学松鼠会理事长,但他基本不再过问松鼠会的日常事务,后者成为NGO组织哈赛中心的一个公益科学传播项目。

  很多媒体将姬十三此举形容为“以科学反哺公益”,他并不认同,“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都有各自的愿景,不能说一家机构的存在是为了反哺另一家,果壳网是帮助了松鼠会。哈赛中心是一家NGO,发起和初始经费都是由果壳网给的,但不能说果壳网创立的目的是为了反哺松鼠会。”

  为了节省经费,松鼠会的办公地点在果壳网办公室的另外一个角落。

  商业Discovery

  果壳网创立后,姬十三出席公共活动比以往更加频繁,最近在复旦大学的交流会上,他的主题是“生物系学生除了出国还能干什么”——有学生问他是该考研、出国还是工作,工作究竟和专业有多大关联,这是大部分中国学生都会遇到的困惑。

  结束专栏作家工作后,姬十三曾在博闻网短暂待过一段时间,那时他刚从上海到北京。博闻网是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下面的一个百科类网站,工作不忙,待遇也不错,知名媒体人平客是姬十三当时的同事兼朋友。

  平客说姬十三在博闻网时已经开始琢磨怎么发展科学松鼠会,大家向他建议,让探索频道收购松鼠会,用美国人的钱做大。姬十三没有采纳,认为应该自己来做。“最后证明他是对的,透过他的职业选择,可以看出他在处理事情上不是一个情绪化的人,他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他没有把科学松鼠会卖给美国人,而是自己去发展,说明他有自己清晰的判断。”平客说。

  在复旦大学,姬十三给了学生相同的答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自我定位“热爱科学但不喜欢科研”,“不喜欢机械化地做很多工作,最后写出一篇论文没人看,喜欢一些更快看见结果的事情。”

  果壳官网上的企业简介是姬十三自己写的——致力于面向公众倡导科技理念、传播科技内容的企业,核心是帮助用户找到科技乐趣。

  主题站是果壳网的最早产品,其中包括了谣言粉碎机、健康朝九晚五、微科幻等板块。“谣言粉碎机”在日本地震中解释了很多关于核泄漏的传言。后来,果壳网又相继加入了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板块,前者与豆瓣网的小组板块类似,后者则允许用户自由提问,问题以跟帖形式得到讨论和解答。

  从趣味性上讲,科学松鼠会的成功已经为果壳网打下了基础,而豆瓣网则为果壳网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模块。

  “果壳网其实是一个媒体型社区,大的目标和愿景一直没有变过。”姬十三说,一开始果壳网更偏向媒体思路,15个主题板块都有自己的编辑,发表作者文章,媒体属性非常强,现在经过一年的发展和成型,包括小组讨论的社区属性在慢慢加大,他还是希望网友能够参与创造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除开果壳网,果壳传媒名下另一个名为“果壳阅读”的图书品牌也在发展之中。“未来还会拓展其他渠道,但果壳网仍是我们整个战略布局的核心。”他说。

  相对于产品,姬十三认为果壳网真正的创新之处和竞争力来自市场定位和垂直细分。他说,科技特别容易与商业平台挂钩,大量企业都以科技为立身之本,果壳网定位成一家科技垂直网站,能够比较精准地到达一些对科技感兴趣的年轻人,无论在广告还是深度传播上,都更容易和科技品牌结合起来,甚至可以直接与科技公司交流创意,其他媒体在这方面很弱。

  在姬十三看来,果壳网的最大困难在于科技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但也正因为如此,竞争压力相对小很多。“其实就是一个传统的媒体模式,有广告,有深度传播案例,只是由于我们的品牌定位是科技,和一些科技品牌在气场上更加契合,属于传统媒体加新领域。”果壳网的企业客户中,已经有通用汽车、通用电气、IBM、3M、宝洁、欧莱雅、大众、奥迪等品牌。

  与中国许多没有商业背景的创业者一样,姬十三有创业想法和发展方向,但在商业模式和精细管理上有所欠缺。“我首先是一个决定战略方向的人,其次是协调各部门关系,最后是寻找人才并把他们放在合适岗位上。我尽量让各部门负责人自己来做,不过多干预,我知道自己在专业性上不如他们。” 姬十三说,在果壳网,他更像是创始人而不是CEO。

  采访间隙,姬十三看起来像办公室里最清闲的人,他四处转悠,坐在电脑前边吃水果边胡乱翻动一些网页,还凑到一群开小会的人中间插话。

  果壳网的创业团队中,有很多都是姬十三写专栏和做科学松鼠会时认识的朋友,现任果壳网主编徐来邀请姬十三写过专栏。“姬十三非常随和,极少发火,生气时只会自己显得很着急。”徐说。

  丁肇华和姬十三是在一个作者饭局上认识的,现在负责果壳网市场、销售和产品研发部门,果壳网的商业架构基本上由她完成。丁语速很快,是个十分干练的女人,在网络上自嘲为果壳网“首席残暴官”。她说,工作上遇到问题时,自己会发火,姬十三不会。“可能是因为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在一些专业领域的判断上,姬十三会非常放心地交给我,最终决策一般都由我来做主,但作为公司高管,很多东西我会经常和他讨论和交流,让大家在看法上能够达成一致。”在她看来,与姬十三的合作是一种取长补短的关系。

  理科生的远行

  姬十三今年34岁,身高一米七出头,一副黑框眼镜和一件深色马甲,在北京待了3年,皮肤依然细致。说话时不紧不慢,遇到卡壳的情况,会挠挠后脑勺,露出一颗虎牙,加上在办公室四处“游窜”,单凭外形,很难相信他是一个CEO。

  他出生在浙江舟山,离海很近,父母都是医院工人。他形容自己是个典型的岛民,小时候很难远行。“内陆的人可能会很容易到另外一个城镇,觉得世界很大,我们出岛很麻烦,通常是在比较小的空间生活,小时候觉得海岛就是全世界。”

  成为专栏作家后,有人把姬十三当作科学文艺青年,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典型的理科生——容易较真,更讲究事情的逻辑性,只是因为爱写东西,看一些小说杂文,在理科生里面显得文艺一点。“如果在逻辑上无法说服我,我可能就会非常不爽,一直较真下去,如果逻辑上说得通,我就会很容易接受。”他说。

  作为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姬十三另创果壳网自然会受到很多关注,他在科学松鼠会积累下的大量人脉和资源,显然为果壳网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果壳网主编徐来对姬十三的第一印象是腼腆,“完全无法和演讲台上那个挥洒自如的人联系起来。”

  平客形容他是个放在人堆里找不着的温和型的江南才子。“他不像理科生那样有常人不理解的怪癖,也不像文科生那样感性,文理分类对他的意义不大,如果用关键词,就是理性,有好奇心,机智,有些幽默和自己的小兴趣,对这个世界充满焦灼的渴望,接触深了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闷骚型的蛮有趣的人,其实他脑袋里在琢磨很多问题,可能是你想不到的。”

  “他没有成名之前,性格可能没有这样活泼和开朗,但我接触到他时,他在与别人维护良好关系和互动上确实是公司里做得最好的。”这是丁肇华的判断。

  姬十三渴望将果壳网做出豆瓣网鼎盛时期的感觉。“有网友说我们是科技版的豆瓣,我觉得豆瓣改变了中国的文艺生态圈,我希望未来几年果壳网也能够改变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态圈,是一个科技青年聚集的地方,成为某种风向标。”这是他为果壳网描绘出的理想图景。

  经营理想

  创办果壳网后,姬十三说自己“一般凌晨两点睡觉,早上8点多起床,中午不休息,通常周末也有事情”。

  果壳网正在探索一些更加适合的商业模式,明年,将会有一种新产品上线,他现在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思考这些问题上。

  做商业公司,要面对来自员工、投资人、客户各方面的压力,姬十三认为自己是个心理素质过硬的人。“科学中失败太常见了,一定是跌倒重来反复做一个事情,这些训练对我现在有很大帮助,让我更加清晰和安心地看待失败,坚定寻找好的方法。”他说,一般的负面情绪,两三天就可以自行平复,但是,两年前一个团队成员的离开,还是让他郁闷了很久。“那时候人非常少,就四五个,走的还是一个骨干,那是我两三年来最难过的一段时间。”

  他会看一些商业管理方面的书籍,但凡有不同专业的新同事进来,自己都会“求教”。类似财务报表这样的“必修课”,他倒还能应付。“毕竟只刚刚做了一年,这些东西目前都还比较简单。”

  姬十三强调:“对我个人来讲,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是大的生态圈里面的两个点,共同构建了我个人的想法,但果壳网既然是家商业机构,当然要盈利,哪怕是创始人带有一些理想主义情结在里面,一个企业首先要生存下去,否则其他都白搭,如果两年后我的个人理想实现了,员工却活不下去,那完全没有办法做。”

  姬十三最后“拜托”记者两件事,第一是不要把他的私生活写上,例如喝不喝酒,因为“我妈会看到,她经常上网搜我的东西”;第二是跟所有回复他征婚帖但没收到回复的姑娘说抱歉:“开始我真心希望每一封信都回,但后来比较忙,信也很多,只回了十分之一,有很多人骂我,我会全部回复,但时间可能会拖得比较长,我是很认真对待这个事情的。”他一本正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