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9日 07:36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毛玉西,媒体人士
5月9日~10日,中美第三次战略与经济对话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对话前夕,被提名为美国新任驻华大使的骆家辉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投资壁垒提出了严厉批评,并被媒体戏称为是上任之前的“杀熟”之举。
很显然,在继中美第一次战略对话正式搭建了“表演舞台”、第二次战略对话正式搭建了“演奏曲目”之后,面对中美第三次战略对话,各国媒体似乎更关注双方如何凭借功力“过招”现存的种种矛盾与分歧。
不容置疑的是,2009年正式成型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发展至今,双方除积淀了大量对话成果之外,也到了一个双方必须直面分歧的“矛盾多发期”阶段。具体来说,三次战略对话所延续或新增的种种分歧——诸如汇率、投资环境、金融体系、军事安全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有一个共识,都需要在双方对话中加以解决。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被称之为“剑拔弩张”式的矛盾与分歧?
如果把战略对话中的“矛盾”看作是涉及双方核心利益的话,类似“矛盾”议题双方彼此已达成一些默契。基于两国关系大局的认识,类似“矛盾”双方都已无意触犯,甚至这些“矛盾”早就转化成为双方的“大共识”。中美对话中剩下的所谓“分歧”,显然都是双方深度合作中的新摩擦,但这些基本不会影响中美关系全局。
回头来看,汇率问题依然是第二次战略对话“遗留”下来的老话题。经过1年多的磨合,双方的立场都很清楚,实质上已经有了“共同见解”。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基于自身经济发展考虑,逐步掌握了主动权,沿着自己的主权轨道“有节奏”地升值,展示了一个新兴发展中大国的自信。同样,美国最新批评的中国投资环境问题,显然不是中国“有意”为难美国公司,这些都是两国经济实力变化的结果。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转折期,处于“产业升级”阶段,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通过诸多优惠“吸引外资”的投资时期,中美企业在中国乃至全球正面临从“互补性依存”到“竞争性合作”的角色转变,美国显然“明显感受”到了两国高科技领域竞争上的压力,这是两国经济实力变化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国家所谓设置政策壁垒的原因。
从中美关系新定位——“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背景来看,中美第三次战略与经济对话是在“大共识”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也就意味着,任何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种种分歧,不过是两国“主动合作、更加对等”伙伴关系发展中的摩擦,都需要双方在逐步适应实力变化下的“新角色”中加以理解与认可。
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表明,解决问题、分歧和差异,远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个平台,无疑承担了让彼此更趋于“接纳、认可、信任”对方的具体使命。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