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9日 10:43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中国企业家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宏观数据方面反映出中国面临两难,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巴曙松特别在明报撰文指出,现在通胀压力明显,推高物价,长期不能回落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以下为其观点全文:
2011年首季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到,宏观政策上,开始面临明显的两难:因为物价压力居高不下,不保持紧缩,很难推动物价从高位回落,物价压力实际上可能会保持更长的时间;而在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信贷和融资成本上升、2009年以来新开工项目陆续进行建设完工时期等压力挤压下,如果继续大幅紧缩,必然会对一部分企业形成明显的冲击,并可能导致部分投融资平台专案的建设遇到流动性的挑战等。
在这样的所谓两难格局下,加快结构调整,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和方向,这主要包括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培育服务业并积极放松管制、促进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理顺资源价格体系以形成清晰的价格信号等。
打破GDP崇拜处起步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首季的数据部分表明GDP增速在一系列政策的调控下,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结构调整的效果也有所释放,但是在现在经济增长模式、税收体制等运行机制下,地方政府以GDP为导向的激励模式未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在打破GDP 崇拜、推进结构调整的方向上,可能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现有经济模式中的资源要素非市场化定价、高储蓄下的低利率、信贷与投资周期的正向反馈效应,一定程度上内含了投资与增长惯性,这使得结构调整往往出现阶段性反覆。首季两次加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重工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对冲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抑制了企业可获得的信贷,特别是银行监管部门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严格管理,以及贷款偿付方式的改变明显压缩了地方的贷款规模与贷款能力,加之首季已经有所启动的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如加成品油价),总体上,使得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金融条件有所纠正,这是首季经济增速回落和结构调整效果有所体现的主要原因。
短期来看,下一阶段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打破地方政府的所谓“GDP 崇拜”的回圈。
引导银行向中小企放贷
展望第2季,为保持目前的结构调整成果,货币政策预计还会继续提高存款准备率、加息、视窗指导等手段,控制社会流动性的合理规模,避免信贷与投资的正向扩大效应,同时也可以提高资源消耗型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成本。
另外视窗指导政策,则可以通过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援力度,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特别是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援,合理调节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比例,防止短贷长用、挤占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营运资金紧张,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
处两大拐点须提升配置效率
中长期来看,结构调整的中长期内必然取决于资源要素约束的临界点,和高储蓄率回落趋势的逐步形成,以及经济运行机制如税收体制的调整改革。所谓结构调整,本质上指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发生结构性改变,如果说中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得益于劳动成本低、资源价格低、资金成本低“三低条件”,那么目前来看,中国经济正在迎来“刘易斯拐点”(由劳动力过剩转向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的时间视窗,这“两大拐点”的来临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趋势将逐步形成,也意味着储蓄率的下降和实际利率的上升趋势难以避免,加之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因此,未来的经济增长不得不在更大程度上依赖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技术的进步及配置效率的提高来实现,这也正是结构调整的应有之义。
从当前情况看,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放缓是宏观紧缩政策累加逐步产生的效果,有利于通胀水平的控制,由于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有利因素和政策空间的存在,对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不必过于担心,也不会出现硬着陆的风险,实体面的增长依然较为强劲。
从投资看,首季新开工专案计划投资按年下滑,应该是季节因素和宏观调控政策累加的结果。如果2011 年新建1000万套保障房的计划顺利推进,可以部分抵消房地产市场调控所带来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下行及其负面影响。考虑到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之年,各地经济发展的冲动依然强烈,因此不宜低估这种潜在的投资冲动在适当的条件下释放的可能。
从消费方面看,虽然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取消造成当前汽车销售的下滑,但居民的服务消费呈现旺盛态势。中国居民正在进行由实物消费到服务消费的转换,例如首季国内旅游总收入增长19%,较之2000年至2010 年的10 年间国内旅游收入年均13.7%的增速大幅攀升。
日本地震事件虽然短期内会造成中国出口的回落,但下半年日本一旦进入重建进程,预计会带动中国的工程机械、原材料等产品出口。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