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2日 10:53 来源:新浪博客
易鹏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4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3%,食品价格上涨11.5%;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8%。尽管4月份的CPI较3月回落了0.1%,但不可否认的就是目前通货膨胀的形式依旧严峻。原因在于,自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决策层不单从流动性层面开始大幅收紧,数次上调准备金率和加息。甚至为了压住CPI,采用了并不为各界接受的对联合利华提前传播涨价信息,罚款200万的行政手段。但从4月份的CPI数据来看,依旧超出预期,说明通货膨胀的形式依旧严峻,而且目前可以预计在接下来的一个季度里面,CPI可能很难有明显的较大回落。
但随着准备金率已经到了20.5%,本轮加息已经连续四次,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自然出现递减现象,再继续挥舞货币政策的大棒起到的作用越来越衰减。同时也必须清楚的看到,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3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再加上目前各地严重的电荒,已经给工业这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蒙上了阴影,不出意外在后面一个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还会下降。同时由于汽车等重要消费品的销量下降,已经影响到消费的增长速度。5月份零售消费增幅也低于市场预期,报在17.1%,这是这一年比较偏低的增速。再加上目前还处于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时期,如果还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可能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正常增长速度。这就意味着决策层肯定会考虑到继续收紧货币政策带来的负面的作用,逆周期调控的思路会进一步强调。也意味着决策层可能会选择新的调控通货膨胀的工具加入到目前的一篮子通货膨胀的调控工具中来。
目前看来,最有可能的工具那就是对人民币升值。一方面,这次中美战略对话中,人民币升值问题依旧是主要议题之一,中方依旧承受着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贸易方的压力,而今年前三个月中国外贸逆差10.2亿美元,到四月份变为顺差114.2亿美元,变化之大出乎市场预料,这无疑再一次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人民币升值确实可以减少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压力。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内忧外患共同推动的,输入性的通货膨胀是重要的原因。尽管最近本拉登死亡、日本地震等因素推动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跌,但长远来看,由于美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时间还难退出,即使退出也很难与其他经济体货币收紧的程度相提并论,这也决定着大部分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很难有大的下跌,输入性通胀必然存在。
如果不出意外,决策层必然会考虑到将汇率、利率、准备金率等政策搭配使用,来共同对抗通货膨胀,而且人民币升值可能会成为主力军。预期人民币升值幅度将加快,在今年年底前,美元/人民币汇率很有可能突破6.3这一关口。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