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31日 14:15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央行密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紧了资金的流动性,使得很多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的企业叫苦不迭,而民间借贷高额的利息又让企业无法承受,资金链断裂无以为继就只能选择破产或者干脆人间蒸发。(5月29日央视《经济半小时》)
现在,中小企业的确遭遇了空前的“钱荒”,状况可能比2008年金融海啸时更为艰难。对此,有人将矛头对准了月月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但笔者认为,相对于中小企业面临的粗放经营、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及用工成本上涨、电荒等诸多困局,货币政策收紧仅仅是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货币政策一收缩,就让中小企业面临生死考验,竟然纷纷倒闭,这或许只能说明,不是货币政策太致命,而是我们如今的中小企业实在太脆弱,脆弱到甚至承受不起资本市场并不剧烈的波动。这种脆弱,源自当前中小企业利润空间萎缩。再加上资金成本、生产成本快速增加,中小企业自然扛不起接连不断的紧缩货币政策。
面对中小企业的困境,我们当然要呼吁政府和银行都要“拉它们一把”;我们呼吁人民币的升值速度缓一些,让中小企业多喘口气;我们呼吁银行业监管部门鼓励金融机构降低门槛、简化程序,让中小企业融资更容易;我们呼吁进一步打破“玻璃门”,让中小企业真正进入那些被长期垄断的行业,而不是在利润越来越小的狭窄行业空间内贴身厮杀……
但是,我们在呼吁之时也必须认识到,在中小企业兴旺发达的最初一段时间,利用廉价劳动力和低价原料的优势,许多中小企业还是赚了许多钱的。这些钱,按照产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路径,显然是应该进一步加大企业投入,特别是在技术、研发和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我们的中小企业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利润的呢?红透全国的温州炒房团、炒煤团、炒金团,以及江浙地区活跃的私募基金等,或许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小企业也是这样,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提醒中小企业,单纯指望银行变得仁慈、货币政策宽松、政府出手相救,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要让自己抗打击能力强,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开拓进取,创新创造,以长远的可持续的眼光经营企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粗放经营方式,实现企业层次的跃升和转型,如此,才能真正笑傲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本报评论员 杨祥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