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任寿根:防滞胀从需求转向供给

2011年06月14日 07:47 来源:东方早报

  任寿根

  世界经济尚未完全从次贷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滞胀”的担忧开始出现。所谓滞胀是指高失业率伴随着高通货膨胀率,就是说,一个经济体中好多人找不到工作,同时物价又不断上涨。这当然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防治滞胀隐患,将挑战中国智慧。

  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可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防治滞胀则困难得多。中国自2008年10月以后,通过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在应对经济衰退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如果中国经济中出现“滞胀”,即如果同时出现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若继续简单采用宽松经济政策,会导致更高的通胀率。

  在最近的100多年时间里,比较典型或比较严重的一次“滞胀”是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西方世界。那次滞胀始于1966年,到1974年、1975年进入严重时期,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幅度达到了15%,日本达到了21%,法国为16%,与此相呼应,这些国家的通胀率也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英国为44%,日本为33%,美国为15%。

  关于那次滞胀的成因,一般的经济理论观点认为是由于西方国家推行凯恩斯主义,即通过财政赤字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

  其实,滞胀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简单归咎于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至少是不全面的。从根本上看,滞胀主要是由于经济政策重点倾向于刺激需求,而供给并没有跟上,尤其是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新的产业兴奋点没有出现,资金不知往何处去。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没有出现新的产业兴奋点,创新能力不足。

  为应对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西方世界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之所以没有马上导致滞胀的出现是因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供给效率提高,社会产品供给量大量增加,新的产业兴奋点涌现。第三次工业革命使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与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滞胀,相隔了30到40年。

  次贷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推行了宽松的经济政策,将政策目标主要放在刺激需求上。而目前新的产业兴奋点尚未出现,尽管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但尚未达到“革命”性的地步或水平。根据美国最近公布的数据,其失业率仍处于高位,且处于上升趋势,而通胀率已超过3%。一些迹象表明,如果世界各国处理不当,这次滞胀又可能在近一两年内出现,这离次贷危机时间不到5年。

  防治滞胀隐患的关键是在降低通胀的同时,降低失业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将政策刺激点尽快由需求转向供给。

  政策刺激点转向供给的理由在于:首先,从理论上看,扩大供给量,在需求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有助于降低通胀率,同时,供给的增加,意味着生产部门扩大生产规模,将进一步增加劳动力,其结果是使失业率降低。而如果政策刺激点仍然停留在刺激需求上,其结果是通胀率会进一步上升,而通胀率上升会迫使政府提高利率等,致使生产成本增加,供给减少,失业率进一步上升。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其次,从历史经验看,滞胀过后将出现新的技术或新的产业革命,20世纪70年代滞胀过后,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新经济“热潮”。而要迎接新的技术性产业发展的“热潮”,政策的刺激点应放在供给上。

  政策刺激点转向供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刺激中小企业发展,对中小企业大规模减税。在货币紧缩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资金周转会发生困难,而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同时,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有其一定的灵活性和优势。其二,调整财政补贴方向,由消费性补助转向供给性或生产性补助,进一步扩大对技术性企业的减税规模,尤其是增加其研发补助。其三,各级政府应拿出更多的资金培训技术性劳动力,提高人力资本效率。(作者系经济学教授)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