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360度攻防:新物种对撼终结者

2011年07月25日 16:12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21世纪商业评论2011年6月封面秀 21世纪商业评论2011年6月封面秀

  21世纪商业评论 谢璞

  一场互联网战争的启示:小公司如何避免被“大佬”围剿?能够孕育出新巨头的基础性服务具有什么特点?缺乏社会属性的网络基础服务能否对抗6亿QQ群?

  5月31日,奇虎360将召开首届中国互联网开放大会,宣布旗下十数个产品与平台全面开放。此前十天,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在2011年中国站长大会上,表示未来计划开放QQ客户端,除提供给第三方开发者后端资源之外,还会开放QQ最核心的产业链。在此之前,腾讯公司高调推出开放平台Q+。

  奇虎360与腾讯的对掐,3Q大战只是开始而远非结束。

  当然,如果从财务指标来看,奇虎360与腾讯依旧是不对等的两家企业。2010年腾讯营业收入达196亿元人民币,奇虎360则仅为5700万美金。但从商业研究的角度,奇虎360在短短5年覆盖了3.39亿电脑客户端,成为仅次腾讯的第二大电脑客户端软件。它在发育完善之前是如何避免被围剿?一个意外的自由软件的种子,是如何长成模糊了杀毒软件和互联网公司产业边界的新物种?颠覆式的免费模式的生命力有多强?接下来,这两家公司言必称的开放思维,又将如何影响到中国数亿网络用户?

  安全的生意

  2008年3月,360安全卫士从奇虎剥离,成立独立子公司运作。奇虎股东承诺在三年内,完成3.6亿元注资。彼时,360安全卫士号称已有过亿用户。而在此前几天,奇虎网和奇酷网相继改版为中文问答网站和社区整合营销平台。

  当年夏天,周鸿他依然花不少心思在调整和沟通奇虎和奇酷的发展策略。他坐在办公室内长沙发上办公,房间里没有书柜,没有办公桌,甚至没有一台固定电话,两整套巨大的组合音响和几百张古典音乐、电影原声CD,占据了办公室内大半的空间,文件和药水散乱地放在茶几上。

  奇虎创建之始是捆绑了互联网业内两个最热的词——社区和搜索。它描绘了这样一个新商业故事脚本:利用搜索技术做出社区聚合的门户,把社区里面好的东西都挑出来,变成一种新媒体,供人们去阅读。简而言之,一种可以实现信息自动匹配和内容低成本制造的新媒体。

  这是一个经过精心推演、构思形成的战略方向。奇虎早期创业团队,围绕社区搜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战略。不过,奇虎和奇酷的后续发展,令周鸿意识到此前构建的战略有“大而虚”之嫌,解决的办法是聚焦。

  聚焦的好处,在360安全卫士上得到体现。金山网络公司CEO、360安全卫士的前项目经理傅盛将聚焦称为“单点突破”。在他看来,战略之于互联网是无用之物,“互联网上最崇尚的是单点突破,单点压强,找准一个点,突进去,形成火车头效应”。而360安全卫士则是奇虎的单点,如果没有这个单点,就没有奇虎后来的3亿用户的上市故事。

  360安全卫士单点突破,花了不到两年时间,聚拢了约1亿用户,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让周鸿开始重新思考“安全的生意”。

  周鸿接触网络安全业务始于雅虎中国。2003年底,周鸿将一手创办的3721卖给雅虎,他亦顺势成为雅虎中国公司总裁。2004年,卡巴斯基中国区业务负责人张立申找到周探讨合作的可能性。一来一往中,周鸿考虑说服杨致远收购卡巴斯基,或是至少建立雅虎中国与卡巴斯基的战略合作关系——让卡巴斯基为雅虎中国的业务提供安全服务支持,雅虎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两个提案最终都未能在雅虎董事会得以通过。毕竟,雅虎董事会无法理解,作为全球第一的门户网站,雅虎与卡巴斯基合作,在为卡巴斯基带去流量的同时,还要每年支付数百万服务费给对方。

  有趣的是,360安全卫士的开发,其实缘于周鸿与雅虎中国的恩怨,失意者的回击。2006年前后,中国互联网中遍布各类插件,其中的大部分被称为“流氓软件”——在不知会用户的前提下,强行安装在用户电脑上,一度发展到连IT高手都无法卸载的地步。齐向东回忆说,当时“每隔3个月就要重装一次系统”,否则电脑就用不了。定位于反流氓软件,360安全卫士成了新物种。收购了3721的雅虎,自然也是360瞄准的靶。

  出走的傅盛,对早年奇虎内部如何评估360安全卫士业务的成长性和价值性,有另一番描述:“当初我在做360产品的时候,没有人关心这个产品怎么样,也没有人对它寄予厚望,因为我本身很喜欢这个产品,能把这个产品在一个功能点上做透,比如在线查杀,其实就够了,其他没想太大。” 这亦是引发2008年底傅盛出走的内部冲突根源所在——对个人贡献值的不同判定。

  如今,就商业研究而言,较之确认当年业务起步时的个人作用,360如何与卡巴斯基捆绑合作,以免费的姿态,进入网络安全服务市场,而后迅速聚拢用户的路径,对后来者更具启示价值。

  360安全卫士的开发,确实缘于傅盛对市场需求的捕捉。2006年前后,中国互联网中遍布各类插件,其中的大部分被称为“流氓软件”——在不知会用户的前提下,强行安装在用户电脑上,一度发展到连IT高手都无法卸载的地步。齐向东回忆说,当时“每隔3个月就要重装一次系统”,否则电脑就用不了。定位于反流氓软件,360安全卫士成了新物种。

  事实上,就技术门槛而言,查杀流氓软件的难度系数不算大。回忆2006-2007年的发展,齐向东表示,互联网圈子小,许多企业都在制造客户难以卸载的流氓软件,“如果某杀毒软件要查杀某一插件,后者只要打个电话,便可‘免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情关系,甚至依靠“免杀”向插件公司收费,让流氓软件大行其道。齐向东称,360安全卫士推出后,“免杀”的电话打到周鸿,无一不碰壁;因此,360安全卫士在性能表现上的高人一等,的确也与周鸿行事的偏执与个性中的“无所畏”是分不开的。此外,了解那段历史的早年员工提及,当时的决绝与“流氓教父”的毁名之耻亦有些联系,周甚是忌讳这一称谓。

  另一个与周鸿有关的关键策略是与卡巴斯基的捆绑合作。2004年在向雅虎董事会提交推广申请时,他与张立申便签订了合作协议,由于董事会的否决而被搁置;离开雅虎,投资奇虎公司后,周鸿自然能够“还个人情”。2006年7月,360安全卫士首发仪式上,周鸿掉与卡巴斯基的张立申,同时出席,宣布捆绑360安全卫士与卡巴斯基半年免费使用激活码。

  周的商业天赋在此可见一斑:在还“人情”的同时,通过卡巴斯基免费化,让新软件360安全卫士在短时间内拥有巨量用户。另一方面,360安全卫士自诞生日起,就以free soft自居,于是,针对这一捆绑合作,其他的安全软件更多地关注卡巴斯基的变化,他们自动将360安全卫士排除在杀毒软件之外。

  根据艾瑞提供的数据,2005年中国杀毒软件的市场规模在10.6亿元,而艾瑞当时提供的预测是:201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这意味着年均不到15%的增长率。艾瑞的数据将这个市场描绘成成熟而缺乏成长性的行业,没有令资本心跳加速的大故事。

  不过,周鸿却从中琢磨出新思路。他看到了网络安全收费以外的市场,彼时市场上90%的电脑都是没有安装任何杀毒软件的“裸机”,安全作为网络使用的普遍性需求,周鸿认为收费是不合理的。

  卖掉3721,以及百度、腾讯后来的如日中天,影响了周鸿对互联网生意的思考。此后,他一直在寻找未被满足的互联网基础需求,周鸿骨子里有些迷恋做大事、大人物。在世界之窗尚未卖给360之前,世界之窗的创始人谢震宇和周鸿讨论过如何经营浏览器,“老周要追求的是巨量级用户,我和他观点不同”。而此前投资奇虎,支持旧部做社区搜索,正是他认定数字化后的信息匹配需求有普遍性。周追逐普遍性需求的逻辑,贴合了松下幸之助的“自来水哲学”。松下幸之助认为,“好的生意应该是自来水一样的生意”,企业要解决人们的普遍性需求。由于需求的普遍性,产品得以大规模制造,边际成本便不断下降,企业可以源源不断地为顾客提供廉价而优良的产品。

  生意的安全

  在周傅冲突尘埃落定后,周鸿索性将自己变为产品经理,奇虎360开始更有计划地谋划发展海量用户。当时,这家公司做了几件事,其中浏览器和360杀毒软件的开发,成了此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不过,2008到2009年的这个时间段里,360的谋略并没有引起竞争对手应有的警惕,在他们看来360还是走偏门的公司。对杀毒软件公司而言,360还是渠道商,2008年、2009年360销售第三方杀毒按软件所带来的收入还占据其总营收的大半壁江山。他们没有意识到从竞争角度看,安全卫士已然“不安全”。2008年下半年,360推出两款产品:浏览器测试版和声称永久免费的360杀毒。杀毒软件极不稳定的性能表现,加之傅盛等人的出走,这让收费的杀毒软件安了心,他们相信免费的公司势必做不出好产品。

  事实上,在那套组合拳中,更具杀伤力的是,这家网络安全公司在浏览器业务上的布局。

  早在微软与网景的那一役,浏览器作为互联网入口的地位就已确立。对浏览器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例如加入网址大全的模块,或是增加应用盒子模块,就能实现流量的转化。这些是360在2008年之后的做法。在互联网里,流量是硬通货。

  360浏览器2008年底有1800万用户,到了2009年底,这一数据变为1.06亿,相应的,其网络服务收入从2008年的576万美元增加到1601万美元,更明显的变化发生在2010年,网络服务收入达到5300万美元,占比超过90%。浏览器带来的流量业务,为360免费的网络安全服务提供了收入补贴。周鸿是生意人,聪明且没有耐性,他不会一直做亏本买卖。

  直至2010年初,360采用的一直是一种侧翼进攻的策略。在杀毒软件们正面战场还自顾不暇时,不会太关注360的行军。而当360开始布局浏览器业务,大公司们预想不到,安全需求上的单点突破,竟能让360如此迅速地覆盖电脑客户端,这种覆盖率又迅速让它得以通过浏览器卡位互联网入口。

  360在做浏览器时,腾讯也在做。腾讯可以说是中国最具产品和技术基因的互联网公司,理论上,它的浏览器应该比360做得好。可惜,它是一家大公司,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

  大公司与小公司天然存在着动机的不对称,就像在非洲草原上,狮子是永远追不上兔子的,对于狮子而言,一只兔子或许只是甚至不够一顿午餐,而对兔子而言,那是生存机会。腾讯是狮子,于是,跑得更快的360在两年时间内,将自己的浏览器变成中国市场仅次于IE的第二大浏览器。

  在本刊采访过程,360内部不同部门的人都抱怨过周鸿的一个恶习,时常在夜里一两点钟还在发短信,讨论某个产品的整改问题。周鸿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反思卖掉3721时的“妄自菲薄”,他总结了当时最大的教训,就是做3721时只盯着竞争对手,而没有关注用户需求。

  于是,在全面主导360业务后,在关注用户需求方面,他走了另一个极端。他要求运营部必须每周提交包括产品功能、字体、字体颜色等诸多细节在内的竞品分析报告。周鸿还有个习惯,每次在星巴克喝咖啡,只要看到有人在使用360的产品,便过去搭讪,询问其使用体验,倘若用户电脑出现问题,他甚至也会主动帮助他们修护电脑。他还曾“无厘头”地截留一个向其他杀毒软件提建议的微博(http://weibo.com)用户,让他将问题提给360。

  周鸿的这种“强迫症”,或多或少与他的危机感有关系,360作为“兔子”,必须跑得更快。到2009年底,360虽说拥有了2.3亿用户,但和腾讯6亿多用户相比,则显得不那么可观了。更为重要的是,腾讯捆绑了6亿多用户的社会关系,这让用户极难放弃腾讯。而360如何才能加大用户对360的黏性?这关乎着生意的安全。

  进入战时状态

  原本泾渭分明的杀毒软件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边界,在360的搅局之下变得日益模糊。那么,腾讯的进入,就不难想象。

  应该说腾讯来得晚了点,360已经发展了数亿用户。

  在意识到360在电脑客户端的强势崛起后,腾讯在2010年春节过后升级了其在2009年推出的QQ医生软件,并与QQ捆绑在二三线城市推行,360副总裁刘峻回忆,当时QQ医生“一下子装机量就达到40%”。9月,腾讯又推出电脑系统安全与管理软件QQ电脑管家。

  再往后,就是那场没有底线的3Q大战。此一役后,短期内看,360在客户端的覆盖率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另一方面,它的知名度得以提高。

  第一回合,360胜,但警报并未解除。

  与腾讯QQ相比,360的产品缺乏人际交互性,因而用户黏性与商业价值相对较低。以它的盈利核心产品——安全浏览器与导航为代表,360目前只能开发流量价值,而暂无其他收入。拥有强交互性的腾讯QQ能够在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基础服务时,基于人的“特权诉求”,利用“价格歧视”,为用户提供QQ秀、QQ蓝钻贵族等增值服务。360安全产品则不得不放弃“更高安全”的增值服务,鄙弃“价格歧视”,为客户提供统一标准的产品与体验,正如周鸿对外宣称的,安全市场像比特世界一样只有1和0,是个二元对立的产品。安全的世界只有安全与不安全两种状态,没有不安全、安全与更安全。

  要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360必须做网络的入口,要开放,并形成生态系统。“开放”模式旨在建立起围绕企业自身为核心的生态圈,从“吃独食”变为“收租”,将企业相应的管理、产品研发外部化,过让相应的利益与合作方。

  在3Q大战之前,周鸿让原本负责软件管家的产品经理,开始考虑开发更为开放的应用平台,例如苹果App;并且在原有的导航页和类第三方应用平台的软件管家之外,又相继推出游戏平台、团购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以360的团购平台为例,通过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将符合资质的团购网站接入其中,共享360的用户资源。对于众多消费者而言,火爆如潮的团购能够带来深度折扣的实惠,却在团购体验上存在着种种不足甚至是风险——一家团购网站每天推出的团购服务或产品有限,不够丰富,倘若要去别家团购网站购买又必须再次注册用户;另外,由于缺乏第三方监管,这种预付款消费也容易存在风险。

  360的做法就是为团购网站与用户搭台。在360团购平台上,360的账号变成一个Open ID,用户通过一个账号可以进入由360筛选出来的不同团购网站浏览和交易,所有厂家入驻360团购平台必须缴纳相应的保证金,消费者一旦投诉便会在保证金中扣除相应的团购费用,赔付消费者。

  接下来,捆绑大量用户的互联网公司在Open ID上的对抗是可以想见的。腾讯在2010年收购戴志康的康盛创想,正是着眼于接下来让用户可以用QQ号登录所有以Discuz为底层架构的论坛,彼时,QQ账号将成为网络世界的重要通行证。有趣的是周鸿是康盛的天使投资者。

  Open ID只是平台战略的一部分。360的做法是从浏览器入手,在最新版本的360浏览器右上方有一个应用盒子的按钮,由此点开,便可以进入到一些热门应用和网站,这是谢震宇带领的浏览器团队做的开发。

  而在此之外,周鸿又安排另一个团队开发360桌面产品,一个界面颇似iPhone的桌面窗口,用户可以轻松地一键安装,打开某个客户端软件。这可以视为软件管家产品的变形,也可以视为浏览器上应用盒子的变形。360负责市场推广的一位员工也承认,这几种产品存在功能上的重叠性,用谢震宇的话说是,周鸿希望能够考虑到用户使用习惯的方方面面。

  平台即入口,就像千橡集团陈一舟说的:“一不小心,周鸿做的产品,居然都已经成了千橡的上游。”

  然而,腾讯则走得更远一些。

  5月16日,腾讯发布Q+,腾讯将之称为开放平台产品。在Q+之前腾讯开发了WEB QQ,它给电脑操作系统加了一层QQ皮,以一种“假系统”的界面来呈现腾讯加之第三方应用所共同构建的应用软件生态系统。5天之后,在2011年中国互联网站长大会上,马化腾宣布了QQ未来的开放计划。

  “开放”已从原来“政治正确”的道德要求,开始真正成为互联网巨头的现实战略,这也意味着它们可以从中获得真金白银的收入。5月底,360主办的第一届中国互联网开放大会,周鸿说:“互联网过去10年是寡头竞争的10年,未来10年将是开放的10年。”他将2011年视为中国互联网开放元年。边界已然打破,战争刚刚开始。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深度评论其他文章

21世纪商业评论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