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巴尼斯特:老龄化将不会是中国经济增长减缓原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30 07:50 来源: 财新网

  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未来十年将会放慢。不过,人口老龄化将不会是经济增长减缓的原因

  朱迪思·巴尼斯特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较高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过这一局面即将结束。目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正处于顶点,但在未来几十年中将快速下降;同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快速上升,从现在的12%上升到2050年的31%。

  鉴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如此之快,很多人担心,未来中国会不会面临过少的劳动年龄人口支持庞大老年人口的问题?中国是否有足够的储蓄供养老年人口?然而,有很多理由质疑这种暗淡的前景会在中国出现。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未来十年将会放慢。不过,人口老龄化将不会是经济增长减缓的原因。

  劳动参与率可能不降反升

  首先,尽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开始下降,但不一定会导致劳动人口比重亦即劳动参与率相应下降。

  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当年纪较大的劳动者逐渐退出,目前失业或就业不足的劳动者便可以进入其工作岗位。当然,任何地方都会由年轻劳动者替代退休者,但中国即将退休的人群规模尤为庞大。如果其岗位仅由刚进入劳动年龄的人补充,确实会有替代不足的问题。然而,中国大规模的隐性失业足以导致更多的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替代退休者工作。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中国大量失业者组成了劳动力后备军。

  中国劳动参与率可能不降反升。由于中国生育率持续较低,家长(尤其是母亲)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照料未成年子女,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劳动。

  随着工资水平的持续提高,放弃工作的机会成本也不断上升,这将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劳动力大军或继续工作。随着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很多人有可能选择推迟退休年龄。而大量退出生产活动的老人可以照顾孙辈,这样既有利于其子女参加工作,又可以为孙辈的人力资本积累做贡献。

  潜在的劳动力短缺也可能促使工资上升,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而促成劳动参与率上升。中国的产业已经显示,它们能够相当成功地使新工人融入高生产率的工作环境。

  家庭内部劳动与消费的改变,有助于逐渐改变个人的消费行为和福利。一旦社会劳动需求增加,这些行为的改变可以使家庭成员走出家门,提高劳动参与程度。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国15岁至64岁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为76%,不仅远高于世界多数国家,而且高于中等收入国家63%的平均水平。因此,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增加妇女劳动参与程度的空间相对较小。尽管如此,考虑到近20年来中国城市成年女性就业率的大幅下降,未来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退休年龄、储蓄率与人力资本

  考虑到预期寿命的延长、劳动者继续工作或增加收入的意愿、以及国家的经济需求,中国应当修改有关退休年龄的规定。现在中国人普遍认为城市女职工应在50岁或55岁退休,男职工应在60岁退休。如果改变规定,城市居民对退休年龄的看法很可能产生相应变化。

  在很多国家,下述两种情况会促使储蓄率上升:一是为较长的退休后生活做储备;二是子女数量较少而且流动性较强,在父母年老时难以提供经济支持和陪伴照料。这两种情况在中国都普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储蓄率会自然提高,因为中国的储蓄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学家、政府决策者以及商业领袖都在努力使家庭增加消费、减少现金囤积。

  尽管没有严格规定来限制储蓄率水平,但是有理由认为,中国的储蓄率几乎没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不过,或许可以通过对老年人更为保值的方式来管理储蓄,例如发行政府公债,允许退休后逐步兑现。除了国内储蓄,中国长期国际货币储蓄盈余状况也不可能永久持续。中国面临着扩大国内市场的压力。中国也有充分理由关注美国债券的价值变化,甚至不再继续购买美债。本土利率可能会因此下降,从而抑制储蓄率。

  老龄化意味着人口增长率降低。当家庭子女数量较少时,父母往往会增加对每个孩子发展的投资。人力资本的投资会带来生产率的上升,有效增加劳动力的生产与服务能力,从而使得较少的劳动力就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因素已经并将继续在中国发挥作用。

  有些国家由于劳动力短缺促成大规模国际移民。原则上,中国也可以采取类似措施。如果工资水平、工作与生活条件有足够的吸引力,中国可以从其他失业率较高、或者本国条件不能留住人才的国家吸引劳动力。目前,中国每年约有35万人口净迁出,但其占总人口的相对比重几乎可以忽略。由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未来即使出现人口净迁入,也只能对中国的整体年龄结构产生较小的影响。然而,随着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将来中国可以通过合同工或特殊人才引进的方式,应对可能出现的特殊技工与专业人才的短缺。

  若干政策建议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挑战,并非难以应对。然而,如果某些经济行为不加以改变,或是政策不作调整,就无法对其做出相应的最佳调整。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研究、设计和实施使中国个人和家庭为退休而储蓄的机制,并设法使该储蓄不受通胀影响,不被盗用或滥用。可以在中国主要银行建立个人账户,或者发行可以从退休开始分期兑付的政府公债。

  ——宣布对未来退休的职工将逐渐推迟退休年龄,强调消除退休年龄的男女差别,从而规定男女都在65岁左右退休。

  ——进一步强化中国城镇农村社会保障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人口覆盖、财政保障,尤其是可靠性。

  ——为了将来能够有更多青年劳动者,也为了减少性别选择性流产和歧视女儿的现象,放宽独生子女政策和二胎限制。事实上,中国每位妇女人均1.8个孩子的生育率,低于人口学上2.1个孩子的世代可更替生育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居末列。随着中国人口总量趋于稳定,为了稳定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而放宽生育政策,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

  ——在农村和城镇普及初中教育,增加高中、专业学校和大学教育的机会,继续提升中国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使更多人能够承担中等及更高教育的教育费用。

  ——采取新的措施和扩展多种途径,培训技能过时或技能不足的工人或潜在劳动力,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满足经济和个人需求。

  ——积极消除国内迁移流动的壁垒,使得找工作不受居住限制和其他问题的阻碍。

  ——随着将来进入劳动力队伍的年轻人日趋减少,某些省份、区域或行业可能会暂时或持续出现劳动力短缺。可以适时在农村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加快农业机械化,将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

  ——考虑到中国经济会出现人才或劳动力短缺的可能,引入移民可以成为一项政策。

  作者朱迪思·巴尼斯特(Judith Banister)为美国经济咨商局全球人口研究所所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