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谁来反思危机根源:软着陆还是硬着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14:38 来源: 《环球财经》杂志

  ■ 永安期货重庆营业部总经理  李潼军

  谁来反思危机根源?

  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地时间7月31日晚间宣布,美国国会两党已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消除了政府发生债务违约的风险,避免打击本已十分严峻的美国经济。

  不过细看政客们想出的办法,无外乎是把今天的问题放到未来去解决,而问题本身并没有消失。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相比,目前有诸多征兆与之相像,无论政客们表述得多么有信心,但市场自有它的判断逻辑。从7月底开始,道琼斯工业指数已连续四周大幅下挫,原油、有色金属等工业品也同幅下跌;黄金则历史性地向上突破1900美元每盅司,这一幕与2008年10月前何其相似。

  那么是不是只差一个大事件来推动一场雪崩?来了!美国当地时间8月5日,标普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使得全球对经济“二次衰退”的风险担忧加剧,进一步引发了市场剧烈动荡。

  虽然此前标普已经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前景展望,但对于主权信用下调,非在市场意料之中。毕竟美国国债长期以来被视作无风险资产,美国国债收益率也被公认为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利率标杆和资产定价基准。所以在标普公布降级报告之后,全球股市随之一泻千里。

  标普此举到底为何?回顾历史,标普几乎数十年如一日都是将矛头对准美利坚之外的别国。1997年,标普和穆迪降低泰国政府公债等级和泰国三家主要银行的评级,导致泰铢兑美元汇率迅速下降 ,进而引发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2000年土耳其金融危机期间,评级机构再次上演相同的一幕;从2010年开始,标普、穆迪、 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先后数次降低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直至下调至最低级的垃圾级与违约级。与此同时还把降级矛头对准了其他欧洲国家。在标普等推波助澜之下,2011年欧债危机终于濒临失控,并由此导致了局部地区的骚乱。

  难道这次标普真的是为了彰显“正义与公平”,把降级矛头对准了美国?其深意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美国国债并没有像教科书中教导的那样,因评级下降而价格下跌、利率跃升。事实是,全球投资者在有迹象显示欧洲经济放缓、债务危机扩大的情况下反而抢购美国国债。也就是说,美国国债并未受评级下调事件明显冲击,反而继续被不少投资者增持。

  上述现象说明投资者尤其是中长期投资者,对美国国债实际的违约风险担忧并不大。虽然目前来看,美国的经济和财政状况并未出现明显好转,美国政府融资成本上升的概率将会加大,但在目前和可预见的未来时间里,美国凭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全球金融市场中美国国债的地位仍难以撼动,其投资价值仍无可替代。

  虽然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稳定住了国债市场;美国政府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拜登副总统访华向中方表示国债的安全,但口头支票毕竟还是存在风险。无论全球投资者如何淡定,都不应忘记40年前的8月15日,尼克松时代的美国单方面关闭黄金兑换关口,令国际金融市场产生混乱。这就说明美国政府并不像他们所承诺的,什么事情都能担当。

  讨论完市场,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纵观美欧领导人的讲话和采取的措施,似乎没有人在思考走到如今这地步的根源是什么,英国与德国的街头骚乱仅仅是年轻人在发泄荷尔蒙或是人性的阴暗,难道与长时间的经济不振和还债义务导致的福利削减没有关联?

  与之前不同,此轮美欧债务危机是由政府主导,如果不加以控制后果将比2008年更加深远,更加具有破坏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