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于建嵘:他们需要被人多看一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8 12:01 来源: 《法人》

  他们需要被人多看一眼

  西方政治学一直讲个人及个权利甚至个人主义,但从来就没有严格从“我”出发,跟踪和描述“我”在社会上会如何运动。从这一意义上讲,“注目礼”理论更值得政治学人琢磨

  文  于建嵘

  欧阳君山是我的老乡,大约三四年前,我就听他介绍过他所独创的“注目礼”理论。说实在话,当时半信半疑,而且是怀疑压倒相信,心里想:君山也真能折腾,注目礼还能闹出一个理论?别玩笑开大了哦。

  但听完君山对注目礼概念的一些叙述,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引起我的一些思考。这原本是一个看上去并不太“注目”而且也不太常用的词,只是偶尔在庄严场合或举行重大仪式时,人们会提到,比如向国旗或英雄人物雕像行注目礼。君山是旧瓶装新酒,赋予注目礼以全新的涵义,正如《注目礼——利益最大化的博弈之道》前言介绍所提到的:“任何人,都不能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必须通过他人来揭示和判定。因此,获得别人的注目致礼,对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这是没有问题的,属于一个逻辑基本常识,君山所说的“自证非法”。实际上,这也是法律工作者必须懂得的一个基本常识:任何一桩事,都不能单方面说了算,要有“旁证”。

  我之所以觉得注目礼很有意思,更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紧密相关。我出生在根红苗正的革命家庭,父亲是革命年代的游击队员,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一瞬之间,父亲被造反派“打倒在地”,一家子被从县城驱逐下放到偏远农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由于户籍档案丢失,我从小就是个“黑孩子”,上小学都是托关系找的。这就是不被“注目致礼”的后果和苦衷,一般人可能会有不被承认的经历,但我在这方面的体验尤其深,刻骨铭心。注目礼概念提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我赞同,这的确是一个刻画人与人基本关系的“元概念”。

  我后来行走基层尤其研究“上访”问题的经历,也让我觉得注目礼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现在上访的群体不算小,他们为什么要上访甚至不顾艰难险阻到北京上访呢?得不到适当的注目致礼是重要原因,地方的当事干部如果能对上访人多一些注目温暖,哪怕不解决实际问题,让对方先感觉到自己的尊严,形势应该就不会恶化。有人说,鼓励可以把白痴变成天才;我感觉,注目致礼能够让“造反者”也变得温柔起来。有些地方的上访人少,不是因为当地的蛋糕已够大,而是因为相关的领导干部懂得注目致礼,善于温暖人心。

  注目礼的现象随时随地可见,君山在书中提到一部电影,讲的一个家住农村的打工仔希望获得一次表扬的故事,电影的名字叫得很棒——《求求你,表扬我》。另有一个电视剧,叫《身份的证明》,早几年上映的,讲的也是一个注目礼的故事——自己小时候的生命经历和体验不也是一个“身份的证明”吗?多少人上访不也就是要一个身份的证明吗?注目礼就是人在社会上的“身份证”。

  注目礼理论是从注目礼概念出发的一个演绎体系,其创造性不只是体现在注目礼的概念,还表现注目礼演绎是从“我”出发的。这或许更有创造性,西方政治学一直讲个人及个权利甚至个人主义,但从来就没有严格从“我”出发,跟踪和描述“我”在社会上会如何运动。从这一意义上讲,注目礼理论更值得政治学人琢磨。

  拉拉杂杂说了几句,总而言之,注目礼概念让人颇为受用。历来的社会不稳都是因为有人得不到注目温暖,如果社会能够多一些注目互动,尤其强势群体在享受万众瞩目的同时,也能给弱势群体多一些注目致礼,社会或许更加和谐。

  (本文作者系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