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仲裁为何十案九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8 12:02 来源: 《法人》中企海外仲裁为何十案九败
一方面,国际仲裁机构涉及中国当事人的仲裁案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仲裁机构却难以在涉外仲裁中大显身手。这,首先与我们的经济主体在谈判中居于劣势地位相关
钟克元
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国的海外贸易额正在迅速增加。前不久公布的数字显示,过去5年里,中国在海外的投资额呈井喷式的发展,由2004年的55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590亿美元。
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活跃度的提升,与境外企业之间的争议也相应增加了。据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披露,过去10多年间,中国企业的海外仲裁“十案九败”,大多以高额赔偿外方当事人的结局告终。
中国企业到国际上仲裁,其中有90%至95%的案件都以败诉告终。败诉的金额也相当惊人,动辄上千万美元甚至过亿美元。
据了解,中企海外仲裁主要面临着语言障碍、程序不熟、费用昂贵、理念差异等困难。
首先是语言障碍,有理说不清。中国企业到国外仲裁第一个可能碰到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无论中方当事人或其聘请的律师外语水平有多高,与该外语本身是其母语的对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对簿公堂,都处于不利地位。即使聘请当地律师,他们也需要消化吸收中方资料,然后再转化为熟悉的母语,这同样需要一个过程。语言障碍导致中方当事人无法向对方准确传达意图。
第二是国外仲裁程序复杂繁琐,诉讼化倾向严重。在英国,仲裁案件包含文件披露、开庭案件制作和开庭、交叉询问证人和专家证人等程序。不少中企在海外仲裁事务中盲目追求速度,不利于中方仲裁案件的顺利完成。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或英国其他行业协会仲裁的案件比较多,受损也最为严重。
第三是费用昂贵,增加了负担。国外代理律师和仲裁员一般按小时收费,有意无意拖延仲裁程序,导致仲裁旷日持久,增加了仲裁的成本。一旦输了官司,还需要补偿对方当事人为此付出的仲裁费及聘请律师和专家的费用。
例如,有一个国际投资公司与国内某高速公路公司的仲裁案件,仅两次正式开庭就用了26天。如果在国内仲裁,最多6个月期限内结束,但此案却前后共用了6年的时间。另外,高昂的庭审设施租用费和外籍仲裁员及律师收费,都使中方当事人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某些中资企业甚至因高额赔偿费而倒闭。
第四是理念迥异,很难跨越。中企海外仲裁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外仲裁追求的价值观念、仲裁理念不同。外籍仲裁员偏袒外方的事件常有发生;同时,国外仲裁缺乏程序管理监督,一旦发生错误裁决也无法补救;加之中外法律理念、法律规定、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中方当事人很难从国际仲裁中获得预期效果。
2010年全国仲裁案件的收案量共78923件,而涉外案件仅有1200件,占收案量比非常低。
一方面,国际仲裁机构涉及中国当事人的仲裁案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仲裁机构却难以在涉外仲裁中大显身手。这首先与我们的经济主体在谈判中居于劣势地位相关。
资深律师提出,中国企业练好内功是核心,其次是要摸清对手游戏规则。
如果中企发生海外纠纷,把对方拉回境内仲裁最有利。除了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的仲裁机构外,香港是最受外国合同方欢迎的仲裁地,值得中国企业充分利用。
与此同时,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为代表的一批境内仲裁机构还在国际上展开了一系列活动,推广自己的仲裁服务,让更多国际企业选择到中国境内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