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目标应更加明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7 07:55 来源: 华夏时报财经评论员 杨国英
12月14日中午,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向外发布,与2011年的货币政策一样,2012年仍将延续“稳健”的货币政策。
回顾2000年至今的货币政策,“稳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间仅2008年为“从紧”、2009—2010年为“适度宽松”,其余9年均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与“从紧”和“宽松”的方向性明确相比,“稳健”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政策用语,其意可以理解为,在相对均衡的基础上相机而动。这同时亦是我国经济自2000年来日趋陷入“两难困境”的写照——既要照顾经济增长,又要避免通货膨胀。而这两者之于货币政策而言,某种程度上又是相互冲突甚至是互为矛盾的。因为,要“经济增长”则需要加大货币供应量,而要“控制通胀”则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
当然,“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之于货币政策的冲突和矛盾,并非完全无解。理论上,可以通过挖掘货币存量的潜力,亦即是说,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提供资金的配置效率,来为经济增长变相提供流动性。
但是,之于我国当下而言,挖掘货币存量却是一个极难完成的任务,这不仅因为我国直接融资比例过低,更因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融资、轻分红”属性所带来的日渐贫血。当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却是个利好,因为由此可以通过“利差垄断”持续享用暴利盛宴。
在货币存量难以有效盘活之际,货币增量必然成为事关经济增长的生命线,而这又必然会造成货币政策的摇摆不定——通胀上升,即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供应量,会造成经济增长受挫;经济增长受挫,再需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供应量,又会再次导致通胀上升……
这种货币政策轮回式的频繁调整,直接会导致“治水陷阱”式的桎梏,亦即是说,不考虑下游水道的疏通,而仅通过频繁的筑堤以抵抗水患,最终会造成“地上悬河”的险境。这并非危言耸听,我国当下M2总量已高达78万亿元(约合美元12万亿美元),远超同期美国的9万亿美元、日本的10万美元,与欧元区的总量相当。而从M2占比GDP来看,我国已高达1.8,远高于日本的1.5、欧元区的0.9和美国的0.6。纵观G20国家,我国“货币化”水平已居首位。
在置身“地上悬河”险境之当下,是持续依赖货币总量的频繁调整,从而将经济带入可能性的万劫不复之中,还是尽快疏通下游河道,通过货币存量的真正盘活,从而可持续地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呢?
毫无疑问,正确的选择当然是后者。实际上,在我国实行所谓“稳健”货币政策的今年,虽然存款准备金率一度高达21.5%,一年期存款利率高达3.5%,但是在公开市场逾2万亿元净投放的对冲之下,我国信贷总量与2010年的7.9万亿元相比,仅有小幅减少,全年仍有约7.5万亿元。如与2007年的3.6万亿元和2008年的4.8万亿元相比,则仍明显处于高位。再对已明确的2012年“稳健”货币政策进行推导,结合“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的既定提法,则2012年的新增信贷必将在8万亿元以上甚或高达9万亿元左右。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极可能会视“地上悬河”险境于不顾,从而重回摇摆不定的应急轮回之中。可以想象,即使在此番“稳健”货币政策的“维稳”之下,2012年经济增长可以稳定在8.5%左右。但是,在2012年“稳健”货币政策的“维稳”之后,通胀又将高企到什么水平呢?2013-2014年是否会再次轮回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的景况呢?
之于当下而言,货币政策目标应更加明确,而不能持续以“稳健”来摇摆不定,更不能持续在“地上悬河”之下做危险的货币筑堤游戏。
如果说,在经济发展初期,因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货币流动的相对稀缺、资本市场尚处草创阶段,货币政策的目标,可以将“经济增长”优先于“价格稳定”,并相对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但是,在当下我国人均收入已破3000美元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货币化”水平已高居G20国家之首、沪深两市创建已逾20年之际,货币政策目标仍然过于牵就“经济增长”,则不仅会将我国经济陷入到长期的通胀惯性之中,更会大幅减弱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治理的倒逼压力,而所谓我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更将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