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企业发展之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6 09:59 来源: 经济日报齐东向 马志刚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天津调研时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这4年,最深的教育就是,一个国家要想能应对危机,必须有发达的实体经济。我们要把更大的力量放在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这不仅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而且是使我国具有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浙江广厦集团创始人、董事局名誉主席楼忠福对此也深有感触。他对记者说,“国家如是,企业又何尝不如是?发达的实体经济是国家之根,也是企业之根,根子壮,才能在泡沫经济和金融动荡中立得住、站得稳。无论企业在虚拟经济中赚来多少钱,一定要拿来服务和滋养实体经济。永远要记住,有强大的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才不会变成一场空。”
适逢12月18日浙江广厦宣布,旗下舟山黄泽山石油储运中转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即将动工兴建。这是国内民营企业首次进入原油储运中转领域,消息传出,引人注目。“这是我们坚持走实体经济之路的又一里程碑。”楼忠福说。
黄泽山项目的筹划始于8年前。2004年,广厦看到了“长三角”地区能源稀缺而又需求旺盛的特点,看到了良好的石油储运基础设施在临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从此开始了长时期的酝酿、准备和摸索。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明确能源等资源性产业向民间资本开放。浙江省的“十二五”规划中,又把加强和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强省战略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黄泽山项目,也坚定了广厦继续发展实业、做强实业的信心和决心。
据了解,早在1993年,浙江广厦就成为国家第一批、浙江省第一家规范化股份制建筑企业,多年来脚踏实地地成长为下辖100多家企业、总资产达26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楼忠福始终认定,做好实体经济是广厦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和根基,这既符合广厦发展的历史,也是广厦承担社会责任的最有效的方法。
近几年,企业家实业之“心”的冷却引发很多忧虑。当年曾被视为商业偶像的艾柯卡、杰克·韦尔奇、松下幸之助等实业家不再是潮流之选,巴菲特、索罗斯成为新的崇拜对象,不少以实业起家的企业家在虚拟化、资本化的大潮下急速转身,向往成为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的投资家,这对我国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为什么广厦始终坚持着发展实业的战略方向?他们专注于实体经济的动力从何而来?
动力之一,来自企业家的眼光、信心、韧劲和责任。历经30年艰苦创业,楼忠福把一个不起眼儿的小建筑公司发展壮大成为今天规模宏大的企业集团,他自己总结为“第一靠胆识,第二靠勤奋”;做实业充满艰辛和风险,但是他坚持认为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正能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目前广厦集团有员工10万人,“能够安排10万人的就业,人活一辈子也值了。”楼忠福说。
一个成功的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别的不说,单单一个解决就业问题,就不能不让人对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企业家肃然起敬。从楼忠福身上可以看到,大凡能把企业做大做强者,必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特质,核心在于眼光和胸怀。实业报国的理想、敏锐超前的眼光、灵活务实的思路、融洽合作的态度相互交融,这种宝贵的企业家精神,是实体经济得以发展壮大的灵魂,亟须培育、传播和呵护。
动力之二,来自转型升级、脱胎换骨的企业自我革新。做大实体经济,加强管理是关键。2008年以来,外部环境的恶化迫使广厦积极调整经营思路和管理体制,一面是坚持实体经济方向不动摇,一面是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求突破,内部管理改革大刀阔斧,取得了很大成效。
眼下的黄泽山项目总投资是100多个亿,楼忠福说,“投入这么多的资金、打造这样大的一个项目,在七八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这几年广厦苦练内功,练的就是转型升级,练的就是转变发展方式。没有这几年加强管理换来的多业发展、共同兴旺的大好局面,再好的东西摆在面前我们也吃不下。”
动力之三,来自30多年改革开放开辟的广阔空间。翻开广厦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重大机遇都是经济改革的伴生品。从最初承包经营城关建筑公司,到成立集团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从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建筑企业,到布局全国参与国企改制;从成功建设杭州卫星城“天都城”,到成为国内首家进入原油储运中转领域的民企……一个个商业个案,连起来也显示了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一部分清晰脉络。
以黄泽山项目得以实施为例,楼忠福特别感谢中央政策的“破壁拆墙”。2005年和2010年,中央两次颁布“非公经济36条”,再三强调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金融、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这让楼忠福又一次抓住了机遇。在黄泽山项目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道,“很多民营企业在能源等领域都遇到了政策的‘玻璃门’、‘弹簧门’,广厦的成功是怎么做到的?”对此,楼忠福回答说,“不管什么门,门后就是机遇。开始我们进不去,是因为不了解要求、达不到要求,经过不断地学习、熟悉、了解之后,达到了要求,门也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