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评:以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为起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5 08:07 来源: 南方日报

  “农民工”这一早已约定俗成的称谓,或许将退出广东历史舞台了。汪洋书记1月3日提出,广东将加快研究并适时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根据职业和工作年限享受相应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真正融合。

  近年来,关于取消“农民工”称谓的呼吁有不少。早在2007年的全国“两会”,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吕雷提交了取消“农民工”统一称“工人”的建议。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王填认为“农民工”这一称呼不合时宜,应该取消。但是,在官方层面的表态,并确认将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这属领先之举。从字面上看,“农民工”至少在目前的公众印象与观念里,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的由称谓歧视延伸出来的身份歧视,仅仅因为是来自农村的人,明明是在企业里、在城市里务工做事,却偏偏要被称之为“农民工”。“农民工”作为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背后主要是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的缺失。不但用工单位不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而且有时正常工资都拿不到。每逢岁末年关,有关“农民工讨薪”的新闻便层出不穷。近些年,新生代“农民工”开始逐渐走上舞台,他们不满足于财富获得,他们在城市工作为的就是要改变自己的身份,改变自己身上的标签,改变自己不公的命运,但是“农民工”的称谓就像一个枷锁把他们牢牢锁在父辈给予的那一小片天空,动弹不得。改变“农民工”称谓,是防止将“农民工”身份固定化、标签化的第一步,是实现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真正融合的首要措施。

  我们承认,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真正融合不能仅仅依靠称谓的改变。“农民工”称谓之所以长叫不衰,原因就在于全社会没有真正从思想深处形成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必要尊重,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缺乏必要的保障。权利的不对等,造成了身份的不对等。取消“农民工”称谓是出于一种形式上的尊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权利、地位问题才是为农民工群体正名的破冰之举。广东首开全国先河,推出了“圆梦计划”。自2010年12月启动以来,通过去年春季和秋季两次入学考试,目前已让近万名优秀新生代产业工人读大学。广东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群体的辛勤耕耘,如今以此“反哺”他们,正是重视农民工素质培养之举,给予他们更多的入学深造机会。但是现实来看,“农民工”的权利或发展红利依然远远低于本地居民。

  判断城市是否尊重农民工,关键在于这个群体的生存发展权利是否受到尊重。诚然,二元制的户籍制度改革无法在一夕之间完全放开,这是劳动力输入省无法承载之重。但是无疑,我们正在试图缩小差距,试图弥合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之间的权利鸿沟。这要以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为起始,却应以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镇的制度设计,以及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根据职业和工作年限享受相应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为目标。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只达50%左右,中国“农民工”城市化进程至少可持续30年。这个过程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与扩大内需的强大动力。可以预见,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农民工”大量地转为城市人口,“农民工”这个别扭的称呼也会逐渐退出历史。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