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尴尬的创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6 22:41 来源: 华夏时报程凯
人是喜欢找理由的高级动物,都说股市沉浮最考验人性,所以股民大概是最喜欢找理由的一类人了。涨跌之前找理由,涨跌之后根据结果再换一套理由,大抵如此。
2012年一开年A股就让人很沮丧,上证指数头两天就跌去50点,尤其1月5日在大盘权重股拉升的“掩护”之下,中小板和创业板“无边落木潇潇下”,沪深两市跌停个股百家,跌幅超过5%的个股千家,创业板指一下就跌去5.69%。
为什么跌呢?理由当然很多,但盘后被指出来的一个原因比较打眼,说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一篇报道披露“中国拟成立证券借贷交易所”,还说该机构最早在今年第一季度成立,主要是扶持国内新生的融券卖空行业,为融券卖空提供便利。
不过这个“理由”存活时间较短,因为当天就辟谣了:证监会相关人士对此表示否认,并表示证券金融公司目前仍在进行相关业务的筹备工作;上交所人士表示没有听说成立“中央证券借贷交易所”的消息;深交所人士表示也是从媒体上知道这事,短期来看这消息上的内容并不会实现。
融资融券,属于创新事物,当然也不是原创,是和西方资本市场接轨的东西。不管怎么说创新都是一个好词,怎么会一个没有做实的传言就可以被当做砸盘的理由来分析,还搞得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出来辟谣呢?
关键还在融券上,简单说就是卖空,投资者主要机构可以借入股票先卖出,然后在股价更低的时候买回来还回去,高卖低买获取差价,和在股指期货上做空一个原理。虽然融资融券已经放开了不短的时间,但融券的可操作性差很多,能借回来卖空的股票有限。最近,融资融券标的股票刚刚由此前的90只扩容至285只,如果再成立一个机构借出股票,不就为大盘下跌大开方便之门了吗?
消息和辟谣,本是资本市场上稀松平常的事,但往往无风不起浪,为什么在大盘跌成这样的时候,还会有这样的消息放出来呢?不是往伤口上撒盐吗。
如果仔细再看最初的报道,就能发现一些端倪。根据那则已经被辟谣的报道,消息源是“一些证券业官员和基金经理表示”,为的是“增大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为什么基金经理会乐于透露这样的“砸盘”消息呢?基金经理难道不应该是靠做多股市、靠价值投资取胜吗?
问题就出在这里,当只能靠做多获利大盘却跌跌不休的时候,只有做空才是出路,他们当然希望这条路能走得更好更方便一点。所以说,这一出“消息+辟谣”透露出来的真正含义,是基金经理对后市极度不看好,期待做空机制的完善以获得更大的盈利通道。
融券的创新本来是为了抑制股市泡沫的,当大盘被高估时,选择高估的股票做空,客观上起到了价值投资的作用,削峰填谷,但是这样的创新一放到中国的市场上,你会发现上证指数已经跌到2200点以下成为全球最熊的时候,市场上的机构们思考的还是怎么利用融券做空获利。所以说,盈利是第一位的,所有创新都可以名义上叫创新,实质上作为获利工具,而不论这个获利的过程是否符合创新的本意。
这就是创新的尴尬。创新本来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据说公元1800年的普通人和公元前1800年的人生活的一样“苦逼”,深陷在马尔萨斯陷阱里出不来,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准仅仅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而技术进步率只是微乎其微,但工业革命改变了一切,唯一的变化就是技术创新加速了。到了21世纪,全球资本市场的创新也加速了。
经济学家熊彼得“创造性破坏”现在可以用在这里了,西方的投行们为了创造更多的新利润增长点,打着深化资本市场效率、降低投资风险的名义,创造出来的形形色色的衍生工具,已经把全球经济毁了一把。而对照一下中国的情形,很多资本市场上的创新虽然只是“低度”的,是别人已经使用成熟了的工具,到了中国还是像“南橘北枳”一样变了味道。
不信你看,创业板出来了,这是千呼万唤了好多年的,鼓励创新本意上无限美好,但操作起来就变成了什么“科技”都能上,什么“垃圾”都能炒上天,创业板泡沫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直到现在破灭;相关的是PE泡沫,因为创业板好炒,一级市场就更好赚,一时间全民PE,不搞个公司上市你都不好意思在资本市场上露脸,现在PE们也准备过冬了;还有股指期货,这个创新本身没问题,不过一出生就遇上了熊市,必然成为机构在指数上做空获利的利器,不信你去对比一下每天沪深A股和股指期货的成交量就知道了,到底散户在哭泣的时候谁在挣钱。
接下来呢?能够想到的下一个泡泡就是对冲基金了。如果融资融券变得更加通畅,PE热很快就会变成对冲基金热,因为对冲基金主要是靠做空收获暴利的。还得提一句,无论PE热还是对冲基金热,挣钱都和中小投资者无关,因为它们关注的是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更强的大资金。
只有大钱才能挣大钱,小钱只配去赔钱,不知道,这究竟是谁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