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投资选择决定经济效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3 15:22 来源: 《财经网》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的时代,投资效率决定了资源流向,更决定了经济效率。在政府控制绝大多数资源的中国,今后在投资选择上更要精打细算,谨慎选择
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研究人士在近日对安邦的拜访中,谈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引擎到底是什么,投资、消费还是出口?讨论最后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投资拉动中国。尽管中央下定决心要继续转变经济结构,尽管各地政府誓言摆脱土地经济,但困难同样是很明显的。消费拉动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增长缓慢;出口更是取决于外围市场的恢复程度,目前尚看不到根本改善的希望。若经济下滑,提高投资强度就是挽救市场的不二法门。
实际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12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表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滨海新区调研时强调,"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切实做到有保有压。"中央领导讲话中透露出的意思无一不表明,今年的财政货币政策可能较去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放松,这也符合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但即使如此,要想回到2008年那种拿着钱不知道往哪投的时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投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提醒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投资是为了产出,但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尽可能让每一分钱创造出尽可能大的价值,是一国增长质量的基本考量。在这方面,增量资本产出率是一个较好的指标。增量资本产出率是实际经济增长率除以投资比率,其数值越小,表明投资效率越好,其意义就是每增加1块钱的国内生产总值,需要投资几块钱。有分析数据显示,从2006-2010年,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分别为4.9、6.4、6.8。而发达国家的增量资本产出率一般为2-3之间。在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凡是投资都有效率问题,1公里高速公路需要投资1亿元,1公里机场跑道也是1亿元,手中只有1亿元的时候,会选择哪个?这就是投资效率问题了。造成投资效率"居低不上"的原因很多,但根子还在制度上。
其中,政府过多的参与经济运行是最大的制度根源。在政府债务同样高企的时候,中国并不像希腊、意大利那样引起市场的高度焦虑,原因就是中国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手上掌握着太多的资源,像土地、矿产;甚至还包括一些看不见,却非常值钱的资源,如项目审批权、行业垄断权等等。但如果由政府来确定资源流向,无疑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中国政府官员的考核基本上是对上不对下的,这就意味着在衡量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时候,并不是以价值创造为目标,而是取决于是否能够让上级部门满意,投资的效果能否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大厦在各地崛起,一条条漂亮的高速公路在四处延伸,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摆在明面上的。而像水利设施这类能够极大促进农业生产的项目,却因"貌不惊人"被持续搁置。
政府部门主导投资是一方面,大量的国企则是另一方面,国企的低效率在经济基本面不好的年份尤其明显。以2009年为例,私营企业各项指标都比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数据好:工业增加值增幅,私营企业是18.7%,国有企业是6.9%;总资产,私营企业增长20.1%,国企增长14%;从业人数,私企增加5.3%,国企增加0.8%;主营业务收入,私企增长18.7%,国企降低0.2%;总利润,私企增长17.4%,而国企业则下降4.5%。即使如此,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仍是被高估的。在过去的数年内,国企所支付的利息率平均要低157个基点,与私企相比要低225个基点,比港澳台资企业低4个基点,比其他外资企业低75个基点,而且这一差距并不随时间而减少。
中央要求转变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组合,其意义就在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获得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温家宝在湖南省调研时指出,要有紧有松,有保有压。关键是钱要用对地方。他并强调,有的地方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要加以控制,项目也要有保有压。中国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短期内不会改变,国企扩张的步伐也难以有效遏制;但退而求其次,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如何在"有保有压"之下选择合理的投资项目,将直接决定未来的区域性竞争格局。
在我们看来,政府部门并不具备合格的投资眼光,各地所谓的云计算产业园、多晶硅产业基地大部分都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最好的选择是,不能盈利的民生工程交给政府,所有能够获得回报的项目都让市场来完成,唯有这样,才能从根子上解决投资效率问题。
最终分析结论:
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的时代,投资效率决定了资源流向,更决定了经济效率。在政府控制绝大多数资源的中国,今后在投资选择上更要精打细算,谨慎选择。
【作者:安邦咨询研究员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