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论:改革再出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3 16:01 来源: 《财经网》只有继续依靠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风雨兼程再出发,砥砺前行,中国才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历史的车轮已滚滚驶入龙年,2012年注定将很不平凡。中共十八大将在秋天召开,重要人事换届引人注目,而随着全国“两会”召开,本届政府也将迎来收官之年。
岁末年初,人们掀起了一阵抚今追昔、展望未来的热潮。热潮的背后,是人们期盼改革重启的热望。30年前,新时代肇始之初,人们热切期盼改革、呼唤改革的心声日益强大、渐成共识;20年前,在历史的抉择时刻,尽管迷雾重重,人们依然冲破各种阻力和束缚,坚定不移地选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自此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时至今日,我们还享受着这场翻天覆地的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
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们又一次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各种利益诉求冲突不断,各种观点主张相互交织,全社会对于改革的评价、改革的取向以及改革的重点,等等,分歧越来越大。“改革综合症”“改革疲劳症”日益显现,这主要表现在:
改革共识普遍欠缺,既有对改革的信心不足、评价不高,也有对改革方向的质疑和否定,重增长、轻改革的倾向依然明显,使一些改革流于口号,趋于形式化;
改革方向出现迷失,某些领域的改革处于停滞甚或倒退状态,反市场化、弱化市场力量的倾向有增大的趋势;
改革步伐停滞不前,一些重大改革行动或方案久拖不决或决而不做,比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迟迟难以出台,至今仍未有实质性突破;
改革动力严重不足,一些部门、地方政府改革不作为,有些甚至借改革之名谋取私利。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改革还没有进入深水区,却已经改不动了,摸石头摸上瘾了,连河也不想过了;
改革进程受阻垄断,改革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其利益越来越强化,并呈垄断化发展。在某些行业“国进民退”明显,国有企业的垄断性越来越强、控制力越来越高;
改革实效日渐式微,某些改革在既得利益掣肘下扭曲变形,阻止了经济社会进一步变革,由此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和问题的不断累积;
改革协调缺乏权威,改革进入到了以协调利益关系为重点的攻坚阶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已成为改革攻坚的关键和重点,但由谁来推动政府的改革?缺少一个权威而独立的改革协调机构。
上述这些现象和问题是以前多年所不曾有过的,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究其原因,我们应正视一些关键症结所在:
一是缺乏顶层设计。随着改革越来越复杂,利益不断分化,主体日益多元,诉求日趋多样,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迫切。
二是缺乏持续推动改革的原动力。改革开放之初,任何改革都是一种明显的帕累托改进,社会各个阶层均有动力、也均有收益,受损人群几乎不存在。而随着改革的推进,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不断发生变化,参与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态度、力度与强度不可能都一如先前。一些新生代阶层如大学生或农民工,有可能充当变革的主导力量,但囿于经济社会地位,人微言轻,实质性作用有限;原有的改革主体或是逐渐失去改革的紧迫感和共识、或是演变为新的既得利益群体,由原来的改革推动者,变成改革的牵制、阻碍力量甚至是反动力量。
三是缺乏协调机制。既得利益集团的出现和存在,复杂利益关系的掣肘,使很多重要改革难以出台或“走形变样”。同时,政府改革严重滞后,行政主导倾向有所强化,相应的协调机制和机构并未建立起来,尤其是缺乏国家级的主导改革的协调机构。
鉴往而知远。重温历史,20年前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是何等酣畅淋漓、振聋发聩。
中国正处于向高收入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延续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期,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打破严重的体制机制瓶颈制约与障碍,必须继续坚定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此必须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全社会深化、推进改革的积极性,聚合有生力量,办好深化改革开放这件头等大事。
中国渐进式改革已持续30多年,现在已到了适当提速、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拿出比20年前甚至1978年时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勇闯利益“雷区”、冲破体制束缚,重聚共识、形成合力,直面挑战、再启改革。
依靠改革,我们成功实现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未来中国要想赢得下一个30年,还需主动争取和营造新的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机遇期,创造新的制度红利。
何来红利,继续改革。何以解忧,唯有改革。只有继续依靠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风雨兼程再出发,砥砺前行,中国才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