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杨再平:城商行宜安分守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2 08:26 来源: 中国周刊

  关于城商行,这几年,吵吵闹闹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不知道哪一天,放眼望去,城商行开遍全国了。”最形象的一句话是副总理王岐山说的,“我一打盹,你们(城商行)就跑(到外地去)了?”

  接着,齐鲁银行的“骗贷案”和汉口银行的“假担保事件”,直接引发了监管层做出暂缓审批城商行IPO的决定。

  刚刚过去的2011年,证监会对城商行的上市标准迟迟未出,不断有声音传出的几家城商行年中、年底上市,最后也都悄然无声了。

  城商行发展,路在何方?对此,《中国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

  Q=《中国周刊》

  A =杨再平

  把根留在地方

  Q:城商行越来越“不安分”了。做到城市级商行,还要做省级商行,全省开分行了,还要走遍全国开。这是城商行的压力使然,必须这样做?还是动力使然,做大的诱惑力太大?

  A:确实存在这个现象,一味的求大,都想做大。不安分,这个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也一直在呼吁这个问题。

  现象的出现,以及短时间内迅速扩张蔓延,这和我们的体制有关系。在还不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只要规模做大,贷出去的东西能够收回来,就能够有钱可赚。现在不良率这么低,贷出去、收回来,赚三个多点,实际还不止三个多点。有这么大的利差,当然越做大就越赚钱。这种大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在风险控制方面,大也确实有大的好处,比如说流动性,这里不足的时候我可以把其他的调进来,暂时流动用一下等等。钱多不压身嘛。

  我分析,扩张冲动还有一个非常主观的原因,就是做大了,银行的领导有一种满足感。

  Q:你也曾经用帕金森定律来比喻城商行扩张的问题:每个官僚机构的每个层级,都希望自己的下属越多越好。但是,朝这个体系扩张,也有风险,毕竟,树大招风,内部监控容易出问题。而且,银行本身就是内控体制。是不是加大了风险?

  A:这还要结合我们的国情来讲。大有大的问题,不是那些行长们看不到,问题在于,现在这种监管背景下,没有让银行去直接承担一些风险。在我们国家,即使你很小也很难倒,如果你做大,就更不能倒了,有关部门还考虑倒闭了引发其他社会问题。所以,到了一定规模,就把大的问题和风险掩盖了。

  所以我们的银行经营者,银行的管理者、领导者也不会把承担大的难处或者大的风险看得那么重。我认为这是造成大家都想做大、都想去跨区、扩张冲动的一些内在原因。

  Q:这种体制上的原因,和国外非常不同。

  A:对。要从国情特色来分析。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境外银行,尤其是台湾地区的银行很“羡慕”我们银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做得越大,越有钱赚啊。而且,我们做得越大,就越不可能倒啊。那时,有的风险,不是自己直接承担的。他们可不是这样啊,风险是直接的。

  Q: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导致银行同质化。前几年,招商银行的个人业务异军突起。最近几年,我们看到其他银行也迅速跟上来。各个银行的业务特色越来越趋同。你认为这种同质化对整个行业而言,潜在的影响是什么?

  A:我早几年在很多的场合都讲,大家要安分守小。我们所有的银行都能做成全国性的银行吗?这是不可能的。不仅不可能,大家一味求大就必然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都去追求跑马圈地,而且不计成本,都往大做,就导致不够细,内涵不足,就必然形成同质化,进而形成过度竞争、不当竞争,甚至是不惜代价的恶性竞争。像高息揽储,就往往是自杀式的竞争。

  我作为银行业协会的专职副会长经常会遇到这方面的情况。这种竞争所隐藏的风险实际上是非常大的。所以说银行的同质化是一个陷阱。

  Q:不过,对于跨区域发展的问题,我们也听到不同的声音,说中国的金融市场并没有达到完全饱和的程度。在城商行跨区被冰封后,反而是外资银行开始了跑马圈地,包括渣打、东亚、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德意志银行等。所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对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应该有差别对待,不要一棒子打死。譬如,可以鼓励到西部设立分行。你怎么看?

  A:我曾说过,城商行应该着眼于做特做优做强,不一刀切,不封死跨区域发展。我还有一个观点,即做强做大客户,是做强做大银行的前提,客户强大了,要求银行跟随服务,跟随强大,跟随跨区域,就顺其自然了。

  监管有责任

  Q:再回到同质化的问题上来。目前的状态看,同质化的现象已经不仅仅表现在城商行身上了,而是整个银行界。如何避免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现象?

  A: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最近产生一个新想法。这也是以前我们都没有重视到的。过去,我们的监管部门总是批评银行同质化,最近我反思,我觉得银行的同质化其实很大程度上根源在于监管。监管部门要负起责任来,不能总批评,要有措施。

  Q:什么样的措施?

  A:各个方面吧。尤其是市场准入方面,我认为监管首要的,是要在准入方面首先有不同层级银行市场定位。

  Q:具体来说,这是个怎样的管理方式?会形成怎样的系统局面?

  A:不妨把我们的银行分成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省区级的银行,地区级的银行,县以下我们叫社区型银行。

  高层次的银行队列,我们是有数量限制的,要有充分的论证。比方说全国性银行,现在我们认为的几家是足够大的了,就不要再准许进入了。要有规定,有信誉。

  这就像,北京对车辆是有牌照限制的,不能无限地放开。这个牌照就是稀缺的。银行也要出牌照。把不同层级的分开,然后牌照是有信誉的。跨区域的牌照是极有限的,大多数银行你就应该死了扩张的那个心,安心地去做你的地方性社区银行。

  如果把这个监管理念引到银行系统,恐怕很多银行不至于总想到外面去了。这样能够使得大多数银行能够安分守小。是吧?

  Q: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A:对。这就是我的理想。我觉得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体系,既有全国性的,又有省区性的,也有社区性的,这样少量是跨省区,大多数是扎根地方的。

  Q:说到对城商行的监管,还得提到城商行上市的问题。目前排队上市的城商行不少。有消息说,证监会拟规定城商行资产规模需达到1000亿元,才能申请上市。这就会与不鼓励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形成矛盾。

  A:这可能应该调整,要鼓励小而优者上市。

  Q:也有人出了个招,说,如果能够让一两家社区型银行上市,就会具有明显的正面导向作用。相当于说,城商行能否上市不是取决于规模,而是取决于定位、服务、盈利等方面。你觉得可行么?

  A:我个人非常赞同。应该让做得特别好的社区银行上市。

  精耕细作是方向

  Q:现在一个热词是服务中小企业。德勤去年发布了一份报告说,尽管城商行一直在提服务中小企业,但是并没有落实好。他们的首选,依然是国有大型企业、政府平台、房地产项目等。2010年底,一些城商行的政府平台和房地产项目贷款余额占比超过50%。你对此怎样看?

  A:城商行与小微企业天然共生共荣。只有做好小微企业,城商行才可能获得稳定的生存空间。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大势所趋,甚至可以说“顺之者昌,逆之者衰”。

  Q:除中小企业外,我们也看到,即使是一些大的商业银行,譬如中国银行,这样的走国际化的银行也都在国内增设了乡镇银行。对于城商行而言,是他们发力的优势方向么?

  A:县域金融,对小微企业及“三农”的投资都应该是方向。银行要善于发现、搜寻、创造并最大限度满足小微企业及“三农”的有效贷款需求;政府要广泛动员社会资源配合银行对小微企业及“三农”的金融支持。

  Q:和国内大的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面临的挑战远远超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业内对“金融脱媒”的讨论越来越多,比尔·盖茨也说,“传统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这给城商行可谓是又加了一层重压。你认为城商行如何应对这个挑战?

  A: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的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准确地说,是“银行脱媒”。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方面发力。再就是发展新型融资业务,这样才能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其提供过桥贷款等融资服务。还有就是要做好企业理财等咨询类中间业务。

  总之,精耕细作,特色服务,才是城商行可行之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